1953年7月13日夜,志愿军在攻夺轿岩山主峰的战斗中,本以为败局已定,料想因为一个人出现了转机。 这个人叫陈代富,四川人,20岁,部队里的通讯兵,入伍还不到一年。轿岩山主峰是金城战役的核心阵地,位置在朝鲜金化地区东侧,高度接近620米,是南朝鲜第9师设防的最强堡垒之一。 前线作战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某团3营,连续冲击5次,伤亡过半,敌方的暗堡火力完全压制了冲锋路线。 阵地前沿只剩下少数残兵,还在用冻干粮和半截子弹顽强撑着。 实际上,这场战斗不只是为了拿下一个山头。志愿军总部早在七月初就做出了战役决策,要在停战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前,拿下金化至金城正面的一系列要地,扩大停战线主动权。 而轿岩山如果拿不下来,整个中线将被敌军南朝鲜第9军团撕开缺口,不但影响金城攻势,还可能让后方防线暴露。 上级命令3营“务必于当夜夺占主峰”,但当时情势之危,已接近断粮断弹。陈代富就在这个时刻,背起两根爆破筒,身上挂着三颗手榴弹,从队伍最后边站起。 他原本是个砍柴的小伙子,手上满是老茧,也没受过正规爆破训练。但他说完这话,就没再等命令,直接钻进了探照灯还在扫射的黑夜里。 陈代富没有走正面,他在靠近铁丝网的时候用工兵铲刨出一个小口子,然后从侧坡绕上去。他爬得很慢,每动一下就被石头割破裤脚。暗堡顶上有一个透气孔,他看准位置,把爆破筒点燃后从孔中塞进去。 第一次没成功,敌人推了出来,他第二次一把抓住重新塞回去,这次,他用身体死死顶住那个孔。 爆炸把他掀了出去,也炸开了敌人的弹药库。轿岩山上的重机枪停了,3营开始全线冲锋。 陈代富被送进后方医院,缝了17针。那一战之后,轿岩山全线被拿下,志愿军向南推进7公里,占据了三百多平方公里地带。 金城战役从13日打到27日,恰好是停战协议签字日,朝鲜战场上的最后一次攻势宣告结束。 志愿军指挥部在战后评定中,把这次爆破列为当晚战局转折点之一。陈代富的事迹没有登上什么报纸,但在后续的部队总结中,他和当晚牺牲的两名突击兵一同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他退伍后回到四川,在村里担任民兵教导员。 在整个金城战役中,这样的突击兵不止一个。他 们大多由通信兵、卫生员临时编组组成突击队,没有人是职业爆破手,但都完成了最危险的任务。志愿军第60军、第27军、第68军共计投入19个师兵力,7月13日夜间突击轿岩山、张高山、夏彦峰、铁山等多个要地,接连打开缺口。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中国人民志愿军退至新划定的军事分界线,轿岩山在志愿军控制之下。 这一地段成为停战线重要支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