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新能源零部件产业园扩建项目发生结构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涉事项目背景亮眼,作为比亚迪产能最大的整车生产基地,2023年就创下334.7亿元产值,却突发安全事故。目前项目涉及建设单位郑州比亚迪、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及监理单位四方主体,省级部门已介入调查。本文结合工程安全相关法律规定,拆解各方责任边界,梳理网友热议焦点,提醒大家:再紧急的工期、再高的产值,都不能逾越安全生产的红线。 一、标杆项目突发悲剧!37天开工的“神速工程”为何塌了? 最近郑州航空港区的这起事故,让不少人揪心又震惊。11月15日,郑州比亚迪新能源零部件产业园扩建项目(DK5第五批)一标突然发生结构坍塌,3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停在了施工现场 。直到11月17日,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正式发布消息,这起事故才被广泛关注。 更让人唏嘘的是,涉事的郑州比亚迪基地可不是普通项目。2021年9月签约后,37天就火速开工,创造了项目建设的“神速纪录”;2023年4月正式投产后,当年就完成产值334.7亿元,生产整车超20万辆,还配套了7GWh的动力电池及储能产能,是比亚迪布局中部的核心基地,也是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标杆。围绕这个基地,郑州航空港还规划了31.4平方公里的国际汽车城,目标是打造百万辆新能源汽车城和出口集散中心,堪称“明星项目”。 可就是这样一个集“高产值、快进度、重规划”于一身的重点工程,在扩建过程中却发生了致命坍塌。目前官方还没公布具体事故原因,但从公开信息能看到,这起事故涉及四方关键主体:建设单位是郑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是东台金智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专业分包单位是多维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是河南昊之伟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这四方究竟谁出了问题?是施工质量不达标?还是监理不到位?或是建设单位抢工期忽视安全?这些疑问都得等调查结果给出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悲剧本不该发生。 二、法律划红线!工程事故中,这四方责任一个都跑不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工程出事就是施工方的锅”,但实际上,建筑工程是多方协作的结果,责任划分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咱们用大白话拆解一下,涉事的四方主体在法律上都该承担什么责任,看完你就清楚了。 首先看建设单位(郑州比亚迪)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负总责。简单说,比亚迪作为项目发起方和投资方,不能只追求进度和产值,必须保证项目符合安全标准,比如不得要求施工单位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要提供真实的地质勘察资料、及时支付安全防护所需费用等。如果调查发现比亚迪存在抢工期、削减安全投入、指定不合格材料等情况,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的还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其次是施工单位和分包单位 。这是现场施工的直接责任方。法律明确规定,施工单位要编制安全施工方案、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配备合格的安全防护设备,分包单位也要在资质范围内施工,且施工单位要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结构坍塌最可能和施工质量、操作规范有关,比如钢筋绑扎不达标、混凝土强度不够、违规施工等,只要查明是施工环节出了问题,施工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得负主要责任,不仅要赔偿损失,相关负责人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是监理单位 。监理就像是工程安全的“眼睛”,根据法律规定,监理单位要对施工质量和安全进行全程监督,发现违规操作或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制止并要求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上报相关部门。如果监理单位玩忽职守,没发现隐患或者发现了却不管,导致事故发生,同样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甚至可能被吊销资质。 还要重点说一下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34条,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如果是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导致事故,处罚会更重。这起事故造成3人死亡,已经达到了“重大伤亡事故”的标准,一旦查明相关责任人存在违规操作或失职渎职,必然会被依法追究刑责。 看完这起事故,你觉得“神速工程”该为安全让路吗?你认为这四方主体中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对于工程安全,你觉得还该从哪些方面加强监管?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毕竟每一次讨论,都是在为安全生产敲响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