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山西大旱,横泉村村民挖掘“清官第一”于成龙的墓葬,看着分得的棉花和珍珠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9 17:47:01

1947年山西大旱,横泉村村民挖掘“清官第一”于成龙的墓葬,看着分得的棉花和珍珠,众人感慨道:“这是为了生计,没办法!” 咱得先弄明白,于成龙在历史上是个什么分量。 他可不是一般人。搁现在,他就是妥妥的“顶流”模范。山西吕梁方山县横泉村人,明末清初的。他这官场之路走得挺晚,45岁才出仕,但一干就是23年,愣是从一个七品芝麻官,干到了一品大员——两江总督。 他最出名的,不是官大,是“清”。 他有个外号,叫“于青菜”。为啥?因为他当官,顿顿就是青菜豆腐,几十年如一日。康熙年间那官场,贪腐多严重啊,但他就是个异类。他到哪,哪的官场就得抖三抖。 史书记载,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同事们去他家吊唁,一进门全傻眼了。这位总督大人的家里,除了几件旧衣服,就剩点盐和豆豉。“床头仅有绨袍一袭,堂后米数斛而已”。消息传回京城,康熙皇帝当场落泪,破例亲撰碑文,赐谥号“清端”,并且评价他:“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 时间快进到1947年。 那年的山西,俩字:大旱。连续的干旱,土地龟裂,颗粒无收。横泉村的老百姓,真的到了“易子而食”的边缘。人饿疯了,是会没理智的。 村里传言,说于成龙当年虽然清廉,但他是康熙爷跟前的红人,死后皇帝御赐厚葬,墓里宝贝肯定少不了。 一开始,没人敢动这念头。刨祖坟,还是刨“于青天”的祖坟,这是要遭天谴的。 可现实是,孩子在怀里饿得直哭,老人已经没气力下床了。道德、规矩,在“活下去”这三个字面前,显得太苍白了。 终于,有人受不了了。他们找到了当时的村农会主任郝东清。郝东清也是于家的后人,他心里更难受。可看着全村老少的惨状,他一咬牙,拍了板:“挖!” 这不是一两个人的贪婪,这是一次集体的、为了活命的自救。郝东清带着100多个村民,扛着锄头和铁锹,走向了村南头的于成龙墓。 于成龙的墓,可不好挖。 根据资料,他的墓是用瓷片和松香混合着糯米汁浇筑的,坚硬无比,铁锹刨上去直冒火星。村民们轮番上阵,整整挖了三天才打开一个缺口。 当墓室被打开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没有想象中的金山银山。一口棺材,一些简单的石碑。 当他们打开棺椁,于成龙的尸骨尚在,辫子还完好。陪葬品,真的少得可怜。最值钱的,就是他官服上的顶戴花翎——那颗金顶,还有几件玉器和珍珠首饰。 这,就是“天下第一清官”的全部家当。 村民们没有私吞。郝东清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派人拿去换了钱。换回了什么?黄金万两?不是。 换回了800斤棉花。 在1947年的寒冬,800斤棉花,意味着全村老少能穿上棉衣,能活过这个冬天。 于成龙的墓,命途多舛。 1947年这次,村民们虽然挖了墓,但他们是怀着敬畏和无奈的。拿走陪葬品后,他们将墓室重新封好,把坟堆也重新堆了起来。他们求的是财,不是毁坏。 但真正的灭顶之灾,发生在二十年后。 到了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浪潮席卷全国。于成龙这位“清朝的封建大官僚”,自然在劫难逃。 这一次,红卫兵们冲进墓园,将坟堆彻底推平,棺木被砸开,连于成龙的尸骨都被拖出来,挂上牌子游街批斗。最后,尸骨被随意丢弃,荡然无存。 时间到了现代。 于成龙的清廉,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得尤其珍贵。当地也想把他打造成一张“廉政名片”。 2009年,当地一位名叫高清林的企业家,站了出来。他自称是于成龙的后人,出于对先祖的敬仰,他决定倾尽家产,修复于成龙墓,并修建一个“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他前前后后砸进去了3000多万,据说把房子车子都抵押了。 可吊诡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文化园,至今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有各种说法,有的说手续不全,有的说资金链断了,有的说里面牵扯复杂。 这位“天下第一清官”,生前清贫,死后两次被刨坟,连尸骨都找不到了。到了今天,后人想给他修个安稳的“家”,还这么一波三折。 我们今天回看1947年横泉村村民的“盗墓”行为,用“对”或“错”来评价,都太轻飘飘了。 在绝对的生存危机面前,道德的标尺,会被压缩到最低。 村民们挖的是墓,但求的是生。他们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完成了和这位清官祖先的“财富交接”——于成龙生前没能留给子孙万贯家财,却在死后,用他仅有的一点陪葬品,换了几百条人命。 这可能是历史开的一个最残酷的玩笑,也是对“清官”二字最沉重的注脚。 那一声“这是为了生计,没办法”的感慨,比任何史书的宏大叙事,都来得真实、刺耳。它让我们明白,所谓的“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由无数个“没办法”的瞬间,和无数个普通人的挣扎,共同组成的。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