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正值妙龄的富察氏,被嘉庆选中后,娇羞地跪下:“谢主隆恩!”侍寝当晚,她掀开被角才发现,躺在身边的,竟然是88岁的乾隆!富察氏咽下眼泪:“如果奶奶还在,我何至于此!” 这事儿最关键的,是这姑娘的姓:富察氏。 一听到这三个字,乾隆的DNA估计都动了。熟悉清史的朋友都知道,乾隆这辈子,心里那块最软的地方,永远留给了他的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乾隆爱她爱到什么程度?孝贤皇后37岁早逝,乾隆悲痛欲绝,写了一辈子的悼亡诗。他保留孝贤皇后生前的长春宫,一切陈设不变,保留了整整四十年,直到他自己退位。 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去世,到了1798年,这都过去整整五十年了。88岁的乾隆,已经老眼昏花,但他对“富察氏”这三个字的执念,一点没少。 这时候,送一个“正值妙龄”的富察氏进宫,目的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当替身。 咱们这位女主角,历史上的晋妃富察氏,按记载是嘉庆三年进宫的,年仅13岁。她是孝贤皇后亲弟弟的孙女,算下来,她得管孝贤皇后叫一声“姑奶奶”。 你看,这层关系多微妙。这不是随机海选,这是精准投放。 这句悲叹,可以说是整件事的灵魂。标题里的“奶奶”,指的就是她那位大名鼎鼎的姑奶奶——孝贤皇后。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孝贤皇后还活着,我们富察家至于沦落到,需要靠牺牲我这么个13岁的孩子,来换取一个88岁老人最后一点点的垂怜吗?” 这是何等的悲哀! 孝贤皇后在世时,富察家是何等风光,那是国之栋梁,皇帝的左膀右臂。可五十年过去,家族的荣光需要靠一个少女的青春去“续费”。 这姑娘的眼泪,不是为嫁给老头儿哭,是为自己作为“祭品”的命运而哭。 咱们得面对现实。1798年的乾隆,不是电视剧里那个风流倜傥的“四爷”。 根据一些后世的演绎,88岁的乾隆已经是风中残烛。他召见这位小富察氏,浑浊的眼睛里,看的根本不是她,而是透过她的脸,在看五十年前的孝贤皇后。 “像……真像孝贤啊……” 这句呢喃,对一个13岁的女孩来说,比任何呵斥都残忍。她从进宫的那一刻起,她自己就不存在了,她只是“孝贤皇后的影子”。 她被封为“晋贵人”。这个“晋”字,在满语里有“秀丽”的意思,大概是夸她长得像当年的孝贤吧。 这桩“婚姻”的结局,毫无悬念。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皇帝驾崩。 14岁的晋贵人富察氏,一夜之间,成了寡妇。 她的青春才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从14岁到31岁,整整17年,她的人生就剩下一件事:守寡。 她从贵人熬到嫔,再熬到妃。嘉庆皇帝对这位“庶母”还算客气,尊封她为“皇考晋妃”。道光皇帝即位后,再尊她为“皇祖晋皇贵太妃”。 头衔越来越长,但人越来越枯萎。 1822年,晋妃富察氏去世,年仅31岁。 她13岁进宫,31岁去世。这18年,她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自己的人生。她像一朵被供奉在牌位前的花,在紫禁城的深宫里,安静地、也是迅速地枯萎了。 聊到这,咱们再回头看乾隆。 乾隆对孝贤皇后的爱,是真的。他保留她的宫殿,用她用过的东珠朝珠,甚至在儿子的名字“永琰”里,那个“琰”字,都和孝贤皇后的儿子“永琮”的“琮”字,是同一个偏旁。他用尽一切办法,在思念一个回不来的人。 但这种执念,到了晚年,就成了一种“病态”。 他对孝贤的“深情”,最终异化成了对另一位富察氏少女的“残忍”。 他需要一个活着的、年轻的、姓富察的躯体,来承载他那无处安放的、长达五十年的思念。 而富察家族,也看准了皇帝的这份执念,他们亲手把自己的女儿送上了祭坛,只为换取家族的安稳。 所以,1798年那个晚上,躺在龙床上的,不是一个“丈夫”,而是一个行将就木的、沉浸在回忆里的老人。跪在地上磕头的,也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家族用来讨好权力和缅怀过去的“工具”。 标题里那句“娇羞地跪下”,现在看来,是不是充满了讽刺?那不是娇羞,那是13岁女孩面对命运的恐惧和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