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是一个人生的赢家,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学霸,做官也做到极品,生儿子也生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9 17:45:50

晚清名臣张之洞是一个人生的赢家,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学霸,做官也做到极品,生儿子也生得多。张之洞先后有三任妻子和两个小妾,生育了13个儿子,在这些儿子中有的出国,有的做官,还有三个儿子成了汉奸。 张之洞年轻时就是个超级学霸。咱们现在还在吭哧吭哧背单词,人家14岁就中了秀才,还是乡试第一。27岁那年,晚是晚了点,可一出手就是殿试第三,慈禧太后亲点的“探花郎”。这智商,放哪儿都是天花板级别。 其次,做官做到了“极品”。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在翰林院里写写画画的文弱书生。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更是洋务运动的后期顶梁柱。他当山西巡抚,整顿吏治;当中法战争爆发,他坐镇两广,态度强硬。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还搞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他这一辈子,都在为那个摇摇欲坠的王朝“续命”,拼了老命想把国家从泥潭里拉出来。 再来,私生活上也“圆满”。在那个年代,子孙满堂是天大的福气。张之洞先后有三房正妻、两房小妾,前前后后生了13个儿子。搁在帝王家,这都算是“人丁兴旺”了。 学霸、高官、多子。你把这三样占全了,在清朝,你就是“赢家”本“赢”。 但凡事就怕这个“但是”。 张之洞这一生,对外“治国”,对内“齐家”,看起来都无可挑剔。可历史偏偏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黑色的玩笑。他这13个儿子里,有出国的,有做官的,这都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有三个儿子,最后成了铁骨铮铮的汉奸。 这就太讽刺了。一个一辈子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拼命造枪造炮抵御外侮的爱国重臣,他的亲生儿子,却在他死后,掉头给日本人当了走狗。 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1909年,张之洞病逝。他一死,不光是大清朝的顶梁柱塌了,也是张家这个大家族的“天”塌了。 他最小的儿子,叫张仁蠡。这可是他63岁才得的老来子,宝贝得不行。张之洞去世时,张仁蠡才9岁。一个9岁的孩子,对父亲的“丰功伟绩”能有多深的理解?他只知道,那个最厉害的靠山没了。 没了爹的管教,哥哥们的“言传身教”就成了关键。而在这些哥哥里,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张燕卿。 这张燕卿,早年被张之洞送去日本留学。张之洞的想法是好的,学“西学”嘛,师夷长技以制夷。可结果呢?这张燕卿“技”学了多少不知道,一颗心却彻底“日化”了。他从骨子里崇拜日本,觉得中国哪哪都不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燕卿一溜烟跑到东北,投靠了日本人,在伪满洲国当上了外交部大臣。他成了张家第一个公开的汉奸。 一个人堕落还不够,他还要拉上自己的亲弟弟。 张仁蠡就是在张燕卿的“提携”下,一步步走进了深渊。张燕卿把他推荐给了日本人,又引荐他加入了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 这位张之洞的“老来子”,可真是“青出于蓝”。他在汪伪政权里混得风生水起,当上了伪天津市市长、伪河北省省长。尤其是在他担任“伪武汉特别市市长”期间,那股子谄媚劲儿,简直让人不齿。 武汉是什么地方?那是他爹张之洞洋务事业的大本营,汉阳铁厂就在那。张仁蠡倒好,他为了讨好主子,竟然下令将武汉全市的时间,改成和日本一样的“东京时间”。 这还没完,他还积极推行奴化教育,在学校里开设日语课程,试图从根子上“奴役”同胞。不知道张之洞如果泉下有知,看到自己最疼的小儿子,用这种方式“继承”自己在武汉的“事业”,会不会气得再死一次。 除了张燕卿和张仁蠡,张之洞的另一个儿子张仁颋,也在汪伪政府担任过实业部次长之类的伪职。 一门父子,父亲是“中兴名臣”,儿子是“卖国汉奸”。 有人说,都怪张之洞。说他“教子无方”。 这话说得轻巧。张之洞在世时,张仁蠡还是个娃娃,他能怎么教?他总不能预知到自己死后,天下会大乱,日本会打进来吧? 张之洞本人,是旧时代儒家教育的最高产物。他的一切行为准则,都来自于“忠君爱国”。他爱的是那个“大清国”,忠的是那个“皇上”。 可他死后两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亡了。 张之洞的儿子们,尤其是这些小的,他们是在一个信仰真空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没有父亲那样的“忠君”包袱,但也没能建立起“爱民”“爱国”的新思想。 当爹的“神主牌”倒了,新的“神”又没立起来,这群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子哥”,眼里就只剩下了利益、权力和享受。 1945年,日本投降。 这些“汉奸”的报应也来了。大哥张燕卿见势不妙,提前跑到了日本,躲过一劫。 而张仁蠡就没那么好运了。他被国民政府逮捕,关押多年。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张仁蠡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验明正身,以汉奸罪在北京被执行枪决。 一声枪响,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