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一个18岁的小战士因多吞了几口雪,而闹肚子,便跑出了阵地上厕所,然而等他回头的时候,却发现阵地空无一人,连弹药都没来及带走。 潘天炎,1932年出生在湖北枝江,爹妈死得早,从小吃百家饭长大,后来还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直到1949年,他所在的部队被解放,他才算找着了组织。 一个从小营养不良、又瘦又小的半大孩子,体质能好到哪儿去?所以他刚参军那会儿,战友们都觉得他有点“不靠谱”。1950年部队要入朝参战,点名的时候,他正因为肠胃病犯了,上吐下泻。指导员心疼他,说你留下吧。 潘天炎一听就急了,直接冲到营长那儿拍胸脯:“营长,我好了!不信我拉泡屎给你看看!” 这话糙理不糙,硬是把他自己“糙”进了开往朝鲜的军列,成了一名机枪副射手。 1951年1月底,第四次战役打响。38军和50军的任务,是在汉江南岸死死顶住美军,为东线兄弟部队的反击争取时间,这就是著名的“西顶东放”战略。潘天炎所在的连队,守的就是前沿阵地——鼎盖山。 那会儿的美军,司令换成了李奇微,但打法还是老一套:飞机大炮先“犁地”,然后步兵乌泱泱往上冲。战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阵地前沿的9班长带着7个兵守两个高地,几乎每个人都得独当一面。 潘天炎跟副班长一个组,没多久副班长就负伤下去了,阵地上就剩他自己。这小子是真机灵,眼看手榴弹扔出去,敌人一卧倒就炸不着几个。他干脆把6颗手榴弹捆一块,埋在工事前面,用帽子盖上,再拉根电线出来。等美军一窝蜂冲上来,他猛地一拉线,“集束手榴弹”轰然炸响,瞬间清空一大片。 就靠着这股子机灵劲和不要命的打法,他们硬是顶住了敌人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可就在战斗间隙,上级命令全班转移到主阵地。号令传下来了,大家收拾东西准备撤。偏偏这时候,潘天炎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跟班长打了个招呼,就近找了个地方解决问题。 等他一身轻松地回到阵地,眼前的一幕让他心凉了半截。阵地上静悄悄的,一个人影都没有,只有满地的弹壳和呼啸的寒风。他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坏了,部队肯定是撤了,自己被落下了。 更要命的是,山下的美军又开始往上爬了。 换一般人,这会儿早崩溃了。但潘天炎的心理素质是真的过硬。他脑子里没别的,就一个念头:阵地不能丢。 他迅速检查了一下“家当”:一支卡宾枪里只剩一发子弹,但手榴弹还有一些。他没慌,一边加固工事,一边在阵地外的尸体堆里搜罗还能用的武器弹药。 很快,6个美军尖兵摸了上来,想抓个活口。潘天炎躲在石头后面,灵机一动,扯着嗓子用中文大喊:“同志们,敌人上来了,准备好手榴弹!” 美军听不懂中文,但“手榴弹”这三个字的发音,他们可太熟了。一听到这声吼,6个美国大兵条件反射似的齐刷刷趴在地上,不敢动了。 潘天炎抓住这个机会,悄悄从侧面绕到他们身后,两颗手榴弹扔过去,干净利落。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军指挥官以为阵地上还有大部队,立刻呼叫炮火覆盖,接着派了两个排的兵力发起冲锋。潘天炎呢?早钻进了防炮洞。他心里甚至还有点小得意:用我一个人,换来敌人这么多炮弹,这波不亏! 炮火一停,他就冲出防炮洞,因为他知道步兵马上就到。他一个人在阵地上来回跑动,这边扔一颗手榴弹,那边开一枪,不断变换位置,给美军造成阵地上还有不少人的假象。 一颗敌人的手榴弹落在他脚下,他没躲,飞起一脚,硬是把手榴弹给踢了回去,在敌人群里开了花。这操作,简直是艺高人胆大。 手榴弹扔完了,他就用石头砸。等3个美军冲到跟前,他用仅剩的一发子弹干掉一个,然后迅速捡起对方的卡宾枪,转身“砰砰”两枪,又放倒两个。 他就这样,一个人,一座阵地,硬生生打退了美军9次冲锋。等到我们的大部队吹响反攻号角,冲回阵地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看着这个满身硝烟、又瘦又小的身影,再看看山坡下成片的敌军尸体,谁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人干的。 这一战,让潘天炎成了全军家喻户晓的孤胆英雄。志愿军总部授予他“青年英雄”称号,朝鲜也给了他一枚一级国旗勋章。后来他的事迹还被画成了连环画,编成了单弦到处传唱,连毛主席都亲自接见过他。 1957年,因为战争落下的一身伤病,潘天炎提前退伍了。他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去大城市,而是回到了湖北枝江的老家,在粮食局、粮管所当了个普通干部,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从不跟人吹嘘自己的过去,以至于很多同事都不知道,身边这位沉默寡言的老潘,竟然是位上过朝鲜战场、见过毛主席的大英雄。 1973年,潘天炎因病去世,年仅41岁。
志愿军的王牌军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只有一人是少将,他是谁“1950年11月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