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埃及总统萨达特正在阅兵,突然4名士兵脱离方阵跑向检阅台,萨达特以为是来献花的,急忙站起来,4人当即向他开枪,萨达特倒下时脱口说出:“不可能!”一旁的侍卫见势不妙,飞身扑到萨达特身上,为他挡子弹。 萨达特出生在1918年的埃及乡村,一个有14个孩子的贫困家庭里。从小,他就尝尽了生活的苦。那时候的埃及,虽然名义上独立了,但背后依旧是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年轻的萨达特,就像个热血少年,一心想把英国人赶出去。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加入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1952年,纳赛尔的革命成功了,埃及终于摆脱了殖民统治。而萨达特,也从一名普通军官,一跃成为了执政的核心成员。纳赛尔信任他,重用他,甚至在去世前,将他钦定为自己的接班人。 纳赛尔执政时,跟以色列打了三次仗,但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够团结,再加上美国在背后支持以色列,结果是惨败。作为指挥官之一,萨达特输得一败涂地,整个人都陷入了极度消沉。他把自己关起来,不吃不喝,不跟人说话,心里憋着一口气,这口气,直到他当上总统,也一直没消。 1970年,纳赛尔去世,萨达特上台了。他首先做的,是把国内的经济搞上去,但西奈半岛,这块埃及的“心头肉”,不拿回来,他心里始终不安。他尝试过和平谈判,但没用,以色列根本不理他。萨达特于是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和平,首先得打一场“体面仗”,把对手打服了,才有谈判的资本。 于是,在1973年10月6日,他发动了“十月战争”。埃及军队势如破竹,仅仅三天就突破了号称“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线,渡过苏伊士运河,收复了西奈半岛的部分土地。这场仗,虽然最后在美苏的干预下停火了,但它给埃及人民带回了久违的胜利感和民族自豪感。萨达特,也因此一举成为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战争英雄”。 但连年的战争,让埃及人民受尽了苦。他想,难道真的要让埃及人民一代又一代地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吗?1975年,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萨达特去参加典礼。一个老人突然冲了出来,跪在他的车前,默默地念着《古兰经》。萨达特让他离开,他却不起身。最后,萨达特才明白,这个老人因为运河关闭,跟家人分隔了八年。如今运河重新开放,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意识到,人民需要的,不是一时的民族荣耀,而是长久的和平和安稳。 从那一刻起,萨达特就下定决心,要走一条别人不敢走的路:跟以色列搞和平。 他首先废除了跟苏联的条约,跟美国走近。然后,在1977年,在埃及议会上,他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他要访问耶路撒冷。 萨达特当然知道此举的风险,可他还是去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长达几十年的敌对僵局。在1978年,他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跟以色列总理贝京,在戴维营进行了为期12天的艰苦谈判。谈判中,萨达特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才最终达成了协议:以色列将在两到三年内撤出西奈半岛,而埃及将与以色列实现和平。为此,他和贝京一起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可这个奖,却成了他与整个阿拉伯世界决裂的开端。他成了“叛徒”,成了“被唾弃者”。 到了1981年,国内的反萨达特声浪越来越高。为了稳定局面,萨达特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抓捕政治对手和宗教极端分子。这个举动,让他的敌人变得更加疯狂,也直接导致了后来那场刺杀。 其中一名被捕的军官,名叫哈立德,他是一名炮兵中尉,也是激进组织“赎罪与迁徙”的核心成员。他早就被组织安排,寻找刺杀萨达特的机会。在得知自己所在的炮兵方阵要参加阅兵式后,他知道,机会来了。 阅兵式当天,萨达特没有穿防弹衣。他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没有必要。而且,他不希望自己臃肿的形象,破坏了在埃及人民心中的完美形象。可他不知道,他的信任,在有些人看来,不过是最大的讽刺。 当炮车停下,当哈立德和他的同伴们冲向他时,他脑子里闪过的,也许是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是那场为之自豪的十月战争,也是那份为之奋斗的和平。可这一切,都在“不可能!”的呐喊中,戛然而止。 刺杀发生后,广场上一片混乱。萨达特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就因为失血过多而去世了。哈立德和他的同伙,很快被抓捕并处决。 他的葬礼,超过80个国家的领导人前来参加,包括三位美国前总统。但讽刺的是,整个葬礼上,没有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出现。 1982年,就在萨达特去世后一年,以色列按照《戴维营协议》的承诺,将西奈半岛的所有军队全部撤走,将这片丢失了十五年的土地,完整地归还给了埃及。整个埃及,举国欢庆。人们这时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萨达特当初的“背叛”,不过是为了换取这片土地的回归,为了让人民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战争的阴影彻底消散。 萨达特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萨达特总统,是战争中的英雄,是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
卡塔尔的反击超乎美以认知,如果完美实现目标,那么中东格局将彻底改变,以色列将非常
【13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