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军空袭时,八路军一小战士仰面躲在草丛里,看着距离不到100米的敌机,心痒难耐,忍不住扣动了扳机…… 宋岭春,山东栖霞人,那年刚18,是八路军64团205连的一个兵。这天中午,他们连队正在一个小山村休整吃饭,冷不丁地,天边就冒出四个黑点,嗡嗡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刺耳。 “是鬼子的飞机!” 老兵油子一嗓子,大家饭碗一扔,连长指挥着赶紧往村后的山坡上疏散隐蔽。宋岭春也跟着大伙儿,一头扎进半人高的灌木丛里,仰面躺着,大气不敢出。 飞机很快就到了村子上空,开始往下扔炸弹,机枪也跟着扫射。刚才还炊烟袅袅的小村子,瞬间就成了一片火海。宋岭春就这么躺着,眼睁睁看着敌机在头顶上耀武扬威,那机翼上的膏药旗,红得刺眼。他把手里的三八大盖步枪攥得死死的,手心全是汗。 一个18岁的小伙子,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看着家园被毁,同胞被屠戮,自己却只能像个土拨鼠一样趴着,那滋味,比挨枪子儿还难受。 鬼子的飞行员也狂得很,他们知道八路军没啥防空火力,所以飞得特别低,简直是贴着山头在飞,最近的时候,距离地面也就一百来米,甚至几十米。宋岭春甚至能看清驾驶舱里飞行员那张得意的脸。 就在这时候,一架飞机好像发现了什么,调转机头,直直地朝着宋岭春他们隐蔽的这片山坡冲过来。越来越近,越来越低,那发动机的轰鸣声,震得耳朵嗡嗡响。 宋岭春的心跳得跟打鼓一样。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干他一票! 但他知道部队的纪律:隐蔽时,决不能暴露目标。这一枪要是打不中,暴露了整个连队的位置,那后果不堪设想。连长就趴在他不远处,早就看出了他的心思,压低声音警告他:“小宋,别乱来!” 可机会,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 那架飞机飞到他头顶附近时,速度慢了下来,飞行员竟然狂妄到把头探出机舱,往下张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事目标了,这简直就是送到嘴边的猎物。对于一个从小在山里长大的猎人来说,这种机会,是本能,是刻在骨子里的反应。 这孩子可不是一般人。他1925年生在山东一个穷苦人家,吃饭都成问题。为了糊口,他爹从小就带他上山打猎。在那个年代,一颗子弹比一顿饱饭还金贵,所以他爹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枪响就得见血”。 为了练准头,他爹让他用枪管吊着砖头练稳定;为了练眼力,他成天追着兔子跑。久而久之,宋岭春练就了一手百步穿杨的绝活。1942年,17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因为枪法太准,很快就在部队里出了名,战友们都偷偷喊他“枪神”。领导看他是个人才,特意奖励他一把缴获来的三八大盖。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荣誉。 所以,当那个日本飞行员探出头的一刹那,宋岭春的猎人本能压倒了一切。他几乎没有思考,举枪、瞄准、预判提前量……这一套动作,他从十来岁起就练了不下几万遍。 他瞄准的不是飞机,而是那个飞行员的头。“砰!” 一声清脆的枪响,在震耳欲聋的飞机轰鸣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却又那么致命。 子弹精准地钻进了飞行员的脑袋。 下一秒,那架不可一世的飞机,失去了控制,摇摇晃晃地一头撞向了不远处的山头。“轰”的一声巨响,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黑烟滚滚。 整个山坡,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剩下的三架敌机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傻了,哪还敢多待,急忙拉高机身,仓皇逃窜。 事后,宋岭春因为违反纪律,老老实实地去找区队长认错。没想到区队长一巴掌拍在他肩膀上,哈哈大笑:“你小子,犯的什么错?这是天大的功劳!用步枪干掉飞机,你给咱们八路军长脸了!” 这事儿很快就传遍了整个胶东军区,连司令员许世友将军都知道了。许世友亲自接见了他,当面夸他:“你这一枪,打得好!打出了咱们的威风!是个小英雄!” 所谓奇迹,不过是实力和勇气的瞬间迸发。 首先,是实力。宋岭春的枪法不是参军后才练的,那是从小用无数汗水和宝贵的子弹喂出来的“肌肉记忆”。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知道怎么在移动中计算提前量。换个没这童子功的战士,就算飞机飞得再低,也只是个活靶子。 其次,是胆识。在万军丛中,面对钢铁巨兽,在严令之下,敢于打破常规,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机会,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豁出去”的血性。这种血性,是那个年代中国军人骨子里最宝贵的东西。 宋岭春的这一枪,意义远不止击落一架飞机。在那个武器装备、综合国力被全面碾压的年代,这一枪,像一道闪电划破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它用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告诉所有的抗日军民:我们的步枪,一样能让他们的飞机掉下来! 这种精神上的鼓舞,比缴获多少武器都重要。 后来,宋岭-春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先后被授予“战斗大功奖”和“战斗模范奖”。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里的主角顺溜,其原型之一就是他。1947年,他在战斗中不幸负伤,听力严重受损。7年后,他转业回到家乡,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了30年,直到退休。
1943年,日军空袭时,八路军一小战士仰面躲在草丛里,看着距离不到100米的敌机
历史脑洞
2025-09-25 10:57: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