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唐朝名相姚崇突患重病,临终前,他拉着长子的手,叹道:“我死后,姚家

历史脑洞 2025-09-25 11:23:43

公元721年,唐朝名相姚崇突患重病,临终前,他拉着长子的手,叹道:“我死后,姚家恐怕有灭族之祸!有件事,你们一定要按我说的做,兴许有一线生机。”儿子们吓得魂飞魄散,连忙磕头请教。 他虚弱地吐出了一个名字:“张说。” 说起来,姚崇和张说都是人中龙凤。姚崇,那是标准的技术型官僚,业务能力超强。早年在兵部,堆积如山的军务文书,他“剖析若流”,处理得井井有条,让女皇武则天都惊为天人。他为人刚直,敢讲真话。当年酷吏横行,武则天问:“为什么周兴、来俊臣死了,就没人谋反了?”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只有姚崇敢站出来,拿全家百口性命担保,说那些都是冤案。这份胆识,让他赢得了尊重。 他还是个懂政治、有远见的人。辅佐唐玄宗李隆基,他上来就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核心思想就是让国家休养生息,不搞虚的,不折腾。比如,他建议“数十年内不求边功”,让老百姓缓口气;还要求“宦官不得干政”,堵住了后来唐朝衰败的一个大窟窿。可以说,没有姚崇打下的底子,“开元之治”的成色要差很多。 但人无完人,姚崇的政治手腕也相当凌厉。他跟张说,就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张说也是个猛人,文采风流,政治才华同样出众。可这俩人,气场不合,政见也时有分歧。姚崇当宰相时,张说就被一贬再贬,从京城核心圈,一路贬到了岳州。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姚崇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活着,凭着威望和皇帝的信任,张说翻不了天。可自己一旦闭眼,张说很可能会卷土重来,官复原职。到那时,新仇旧恨一起算,他会放过自己的儿子们吗?政治斗争,从来就不是请客吃饭,失败者的下场往往很惨。 姚崇奋斗一生,不能在自己死后,让家人成为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这就是他临终前最大的一块心病。他不能把家族的命运,寄托在对手的仁慈上。 于是,他为张说量身定做了一个“心理陷阱”。 “张说这个人,才华是有的,但有个致命的弱点:贪爱奢侈,喜欢珍宝古玩。”姚崇喘着气,把计划的每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我死后,他肯定会来吊唁。你们就把我收藏的那些宝贝,什么犀角、玉带、名家字画,全都摆在灵堂最显眼的地方。” “他来了之后,你们什么都别说,就悄悄观察。如果他目不斜视,看都不看那些东西一眼,那说明他恨我入骨,心里只有报仇这一件事。真到那一步,你们就别抱任何幻想了,赶紧收拾东西,逃回老家,能跑多远跑多远。” “可如果……他一边吊唁,眼睛却忍不住往那些宝贝上瞟,那就好办了。”姚崇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qPCR的精光。 “你们就立刻上前,把我最珍贵的几件东西送给他。然后,顺势请求他为我写一篇墓碑文。记住,态度一定要诚恳。” “他收了东西,又自负才华,八成会答应。等碑文一到手,你们兵分两路:一路,立刻把碑文原稿抄录一份,火速呈给皇上御览;另一路,找最快的工匠,把碑文刻在事先准备好的石碑上。记住,一定要快,争分夺秒!” “张说这人虽然聪明,但反应总比我慢半拍。等他过几天回过味来,一定会后悔,派人来想把碑文要回去修改。到那时,你们就直接带人去看刻好的石碑,告诉他,皇上已经看过了。生米做成熟饭,他就没辙了。” 儿子们听得目瞪口呆,这哪是临终遗言,这分明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心理战”。 几天后,姚崇去世,丧钟敲响。长安城里,百官前来吊唁。张说果然也来了。 姚家兄弟按照父亲的剧本,将灵堂布置得“珠光宝气”。张说踏入灵堂,行礼致哀,但他的眼神,果然如姚崇所料,总是不自觉地飘向那些珍贵的器物,来回摩挲,爱不释手。 姚家兄弟心里那块大石头,瞬间落地了。他们知道,姚家有救了。 他们立刻上前,将几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奉上,并恳请张说为父亲撰写神道碑文。张说得了心头所好,又觉得这是展现自己文采、彰显自己“不计前嫌”大度胸怀的好机会,欣然应允。 没几天,一篇文采斐然的碑文就送到了姚家。张说在文章里,把姚崇的功绩大大夸赞了一番,几乎把他说成了一个完人、圣人。毕竟,收了人家那么重的礼,笔下总不能太寒酸。 姚家兄弟拿到文章,一刻也不敢耽搁,连夜行动。刻碑的刻碑,上奏的上奏。 果然,又过了几天,张说派的人来了,说张丞相觉得碑文有些地方写得还不够好,想拿回去再润色润色。 姚崇的儿子把他带到院子里,指着那块已经矗立起来、字迹崭新的石碑,不卑不亢地说:“多谢张丞相费心。家父的碑文,我们已经呈给皇上御览,皇上看了也说好。石碑也已经刻好了。” 使者回去一五一十地禀报。张说听完,呆立半晌,随即顿足长叹:“我竟然被一个死去的姚崇算计了!我的才能,真的远不如他啊!” 他瞬间明白了整个圈套的逻辑。

0 阅读:46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