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咱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就说第一个教训,别迷信导弹这事儿,俄军当初可是把宝押在了高超音速导弹上,就拿那“匕首”导弹来说,速度能飙到10到12马赫,圆概率误差就5米,按说这玩意儿该是战场杀手锏吧?结果实战里才发现,这导弹压根撑不起整场仗。 乌军靠着美国给的“爱国者”系统,虽说拦截率不到15%,但架不住俄军发射的数量多,总能拦下那么一部分, 关键是这导弹造价可不是小数,一枚“匕首”就得上千万美元,俄军天天往外打,打出去的是真金白银,可效果却没达到预期。 导弹也就只能精准炸个军工企业、能源设施之类的定点目标,可乌军的作战力量早撒到前线各个角落了,光靠导弹炸,根本清不完这些散兵游勇,反而把自己的高精度弹药库耗得底朝天。 俄军本以为靠导弹能速战速决,结果发现这玩意儿就跟打牌只出王炸似的,前期看着唬人,等王炸出完了,常规作战、地面推进这些基本功没跟上,照样拿不下战场主动权,这才明白,导弹再厉害也只是辅助,真打起来还得靠实打实的地面作战和后勤保障,光迷信导弹,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 还有第二个教训,别轻视美国,俄军一开始估计觉得美国也就是喊喊口号,顶多给乌克兰递点小武器,不会真下血本,可现实直接打了脸。 从冲突爆发到现在,美国给乌克兰的援助总额都超1750亿美元了,单是2024年底就又甩出来59亿美元,里面全是硬通货——海马斯火箭炮的弹药、反无人机系统、“毒刺”防空导弹,还有各种精准制导炮弹。 而且美国不光自己掏钱,还拉着北约盟友一起凑份子,给乌克兰培训士兵、提供实时战场情报,甚至偷偷给乌军传俄军的部署数据,让俄军的行动跟透明似的。 俄军本以为美国会浅尝辄止,结果人家是长线投资,就算国内有政治分歧,对乌援助的口子也没彻底关上,这就等于给乌军续上了命。 美国没直接出兵,可通过援助、情报、制裁这三板斧,把俄军折腾得够呛:经济上制裁俄罗斯能源出口、冻结海外资产,军事上给乌克兰源源不断送武器。 这波操作下来,俄军才发现,轻视美国的后果就是自己被拖进了消耗战,对面的乌军越打越有底气,自己却只能硬着头皮耗,这就跟跟人打架,本以为对方单打,结果人家背后站着个大金主,又是递刀又是递护甲,能不被动吗? 第三教训就是,打仗不能心慈手软这条,这也是俄军亏得最狠的一点。俄军当初开打时,顾虑国际舆论,打着“特别军事行动”的旗号,处处留手,比如初期不碰民用设施,给平民留撤离通道,甚至对乌克兰的基础设施也只是点到为止。 可这“仁慈”反倒给了乌军喘息的机会,乌军借着俄军的犹豫,赶紧调整部署、补充兵力,甚至把民用建筑改成军事据点,等俄军反应过来想清理,不仅难度翻倍,还得背上“攻击平民”的骂名。 最关键的是俄军在作战目标上也磨磨蹭蹭,一开始想拿下基辅,打了一半又撤了,想控制顿巴斯,又怕国际社会指责,迟迟不敢全力推进,结果战线越拉越长,每天烧掉近10亿美元,累计伤亡超110万,最后算下来,就比开战前多占了不到2%的土地,这账亏到姥姥家了。 说白了,打仗这事儿,要么不打,要打就得目标明确、资源拉满,俄军又想打又想留后路,怕舆论、怕制裁,结果就是半推半就把自己拖进了消耗战的泥潭,越陷越深。 这就跟做生意似的,要么果断梭哈,要么趁早收手,半吊子的操作,最后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