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早几年出门,马路上跑的十辆车得有三四辆是丰田、本田,开个卡罗拉、思域都觉得倍儿有面,仿佛开上日系车就等于踩上了品质的门槛。 可现在再看乘联会的数,2025年前十个月日系车在华份额跌到10.8%,自主品牌直接冲到58.3%,这数字可不是随便编的,是真金白银的市场投票。 真不是丰田、本田的发动机不行了,论耐用性,它们的燃油机依旧能打,但架不住咱们国产车企跟开了挂似的。 就拿比亚迪来说,2025年前三季度光国内销量就干到280多万辆,直接把本田甩在身后,三菱更惨,2024年在华销量暴跌53%,2025年初干脆宣布停了中国的整车生产,关了长沙的工厂,说白了就是在中国市场赚不到钱了,再撑着也没意义。 日系车还抱着燃油车和混动的老路子慢悠悠转型,咱们的自主品牌早就把新能源玩透了,刀片电池、DM-i混动、智能座舱,别说语音控制空调、导航,就连方言识别都能精准拿捏,日系车那套“简单耐用”的老卖点,在满是黑科技的国产车面前,实在没什么吸引力。 不止是汽车,以前咱中国人去日本,回国必扛个索尼电视、松下冰箱,觉得那是高端生活的标配,现在走进家电卖场,海尔、美的、格力的柜台挤得水泄不通,日系品牌的柜台反倒缩在角落。 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白电市场,这三大国产品牌占了72%,所有日系品牌加起来还不到8%。日立早把中国的电视组装厂卖给了咱们的企业,不是造不出来,是造了也卖不动,干脆转型去做汽车零部件了。 东芝也有意思,家电业务在整个公司里只占9%,利润大头全靠电力设备、电子元器件,电视不过是贴牌货,早就没了当年的风光。 最可笑的是咱们的海信、TCL电视在日本本土都占了一半份额,以前是咱去日本淘家电,现在是日本人抢着买咱造的电视,这攻守易位,说起来都解气。 消费电子领域就更不用说了,夏普的手机在华份额连0.5%都不到,官网直接下架了多款机型,转而卖商用设备;东芝电视早就没了自主生产,只剩个品牌授权给别人用。 不是日系的技术跟不上,是咱们的品牌太懂中国人了,做的产品贴合本土需求,比如手机适配微信生态、家电联动智能家居,日系品牌还拿着日本总部设计的产品硬套中国市场,连个方言语音助手都做不明白,可不就被比下去了。 就连服务业的日本品牌也不好过,全家便利店关了华北近百家门店,只敢缩在长三角、珠三角;吉野家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计划全停了,门店要么加盟要么联营,被便利蜂、美宜佳这些本土品牌挤得没脾气。 不是日式服务不好,是咱本土品牌更懂中国人的胃,便利店卖热干面、肉包,比冷冰冰的日式饭团更对味,价格还更亲民,换谁都知道怎么选。 说到底,不是日本品牌变差了,是咱们的国产太能打了。 以前国产靠低价抢市场,现在是真的把技术做透了,不管是新能源车的续航、智能化,还是家电的节能、功能多样性,都做到了领先。 日系品牌还在吃“耐用”的老本,转型慢半拍,在咱们这种卷到骨子里的市场里,自然就慢慢让出了位置。 往后看,咱们日常生活里的日本品牌只会更少,毕竟有又好用又贴合需求的国产货,谁还会盯着过去的“香饽饽”不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