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势又出招,美国特别害怕的一刻终于出现了,日本噤声了,西方国家称中国正步入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一切都源于11月20号中国扔出的两颗“科技炸弹”。南通国际会议中心的发布会上,中天科技的团队一开口就震住了全场。 他们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把量子隐形传态“装进”了空芯光纤里。 传统量子通信用的是普通光纤,信号传输超过100公里就会严重衰减,得靠“量子中继器”接力,而这种中继器全球没几个国家能造。 空芯光纤不一样,它靠空心纤芯里的空气传信号,衰减率比普通光纤低90%,相当于给量子信号装了“高速直达通道”。 更关键的是实用性,中天科技现场展示的原型机,体积比美国IBM的量子通信设备小一半,功耗却低60%,还能直接接入现有光纤网络。 王健现场透露,这套系统已在青岛港完成三个月测试,用于集装箱调度的加密通信,期间顶住了200多次模拟黑客攻击,没有一次被破解。这种“即插即用”的特性,让量子通信从实验室走进了真实场景。 美国的恐慌不是没道理,这恰好打在了它的“七寸”上。过去三年,美国为了卡中国量子技术的脖子,下了狠手:2022年联合盟友禁售稀释制冷机,这是量子设备的“降温心脏”;2024年把37家中国实体列入清单,连量子研究用的零配件都不让卖。 五角大楼2025年最新报告显示,原本预估中国要到2030年才能突破空芯光纤量子传输技术,没想到提前了五年。 军事上的影响更是颠覆性的,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战,美军之所以能全球部署,靠的是“Link-16”数据链实现各兵种实时通信,但这种传统加密方式在量子技术面前就是“透明的”。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2024年试验显示,用空芯光纤量子通信保障东风导弹部队调动,美军电子侦察机根本截获不到有效信号。 历史早有先例证明,通信技术的代差能改变战争格局,二战时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曾让盟军头疼不已,直到图灵破解后,盟军才能精准打击德军潜艇。 现在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相当于给解放军装了“无法破解的密码本”,美军花几十年建的电子侦察体系,一夜之间就面临失效风险。 日本的“噤声”背后是实打实的依赖,作为美国在亚太的量子技术合作国,日本NTT公司每年要从美国进口40%的量子通信核心组件,而其国内的5G基站、核电站监控系统,都依赖中国的普通光纤。 现在中国空芯光纤实现量产,日本要是跟进采用,就得绕开美国技术;不采用,通信安全又会落后中国一代,这种两难让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在记者会上全程回避相关问题。 西方媒体说“中国步入自己的时代”,更看重的是产业链的话语权,空芯光纤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石英玻璃,中国中建材2025年的产能占全球75%,而制造设备里的激光打孔机,也是中国大族激光的独家技术。 之前美国想联合欧洲搞“空芯光纤联盟”,可找遍全球都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材料供应商,联盟成立半年就名存实亡。 这突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坚持,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团队就开始攻关空芯光纤,最艰难的时候,因为买不到美国的精密拉丝机,团队用自主研发的设备反复试验,光报废的光纤就堆了三个仓库。 2020年疫情期间,团队在实验室封闭三个月,终于解决了空芯光纤内壁镀膜的气泡问题,这才让传输距离从50公里突破到120公里。 11月25日,沙特阿美宣布和中天科技合作,要在中东建第一条量子通信骨干网;欧盟委员会也悄悄派代表团访华,想参与中国主导的“量子通信国际标准”制定。 美国试图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吸引中国量子人才,可2025年的数据显示,归国量子领域人才反而同比增长30%,因为国内的研发投入和应用场景已经远超美国。 美国要是还想靠封锁翻盘,难度越来越大。中国量子通信产业链已经形成闭环:中建材供材料,中天科技造设备,国防科大做应用,还有200多家配套企业。 反观美国,稀释制冷机的国产化率虽然提升到60%,但成本比中国高3倍,而且空芯光纤的专利被中国握了82%,想绕开专利重新研发,至少得花十年时间。 这场技术博弈的本质,是“封锁与反封锁”的必然结果。美国越想卡脖子,中国越能集中力量攻关,就像当年的两弹一星、现在的5G一样。 空芯光纤量子通信的突破不是终点,按照中天科技的规划,2026年要实现500公里无中继传输,到时候量子通信就能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甚至实现跨洲际的安全通信。那时候,美国再想维持技术霸权,恐怕真的有心无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