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传来这样一幕!中国记者提问时,鼻梁上隐藏的“第二大脑”让外媒彻底看呆了! 全球镜头都对准联合国记者会的发言台时,中国记者陈莺迁举着话筒从容发问的样子,反倒让旁边的外媒记者分了神。 不是她的问题有多尖锐,而是架在她鼻梁上那副看似普通的眼镜——没有厚重的镜架,镜腿细得像笔杆,可就在她与外交官对话的间隙,镜片上偶尔闪过的微光,让外媒们手里的笔都停了半拍。 这些跑惯了国际会场的外媒记者,什么高端设备没见过?但这副眼镜透着股“不一样”的劲儿。 陈莺迁提问时压根没低头看笔记,也没掏手机查资料,哪怕对方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回应,她都能流畅接话,末了还精准重复核心观点确认细节。 散场后有外媒凑过来搭话,目光总往她眼镜上瞟,嘴上问着提问思路,语气里全是好奇。 他们不知道,这副夸克AI眼镜可不是普通的光学镜,说是“第二大脑”都算谦虚。里头塞了俩旗舰芯片,反应快得很,喊一声“夸克”就能唤醒,比掏手机省事多了。 之前有记者在巴基斯坦边境采访,炮声隆隆的现场,相机刚对准目标就错过了关键画面,这眼镜却能0.6秒极速抓拍,哪怕光线忽明忽暗,靠着专属的暗光增强技术,拍出来的画面照样清晰。 联合国会场这种场合,最考验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各国记者挤在一块儿,键盘声、低语声混作一团,可这眼镜配了五个麦克风阵列,还加了骨传导技术,能精准把人声拎出来,环境噪音自动过滤掉。 有次美国记者在旁边低声跟同事交流,陈莺迁的眼镜没受半点影响,照样把外交官的发言实时转成文字显在镜片上,字体大小刚好,强光下也看得清清楚楚——这可是4000尼特的亮度,比不少手机屏幕都靠谱。 实时翻译更是拿手好戏。不管是俄语的卷舌音,还是阿拉伯语的复杂发音,都能秒转成中文显示,陈莺迁提问时说的中文,也能同步翻译成外文传给身边的记录设备。 以前跑国际新闻,记者兜里总得揣着翻译机,采访时手忙脚乱调设置,现在一副眼镜全搞定,提问时眼神都不用飘,专注盯着对话方就行。 更贴心的是,这眼镜戴一天都不勒得慌。鼻托和耳弯是仿生人體曲线设计,镜腿用的钛合金,轻便又贴合,前后配重均衡,不会头重脚轻往下滑。 跑现场的记者最愁设备没电,这眼镜搞了双电池设计,镜腿一拔就能换电池,根本不用中途找插座,从早到晚跟着记者跑都没问题。 外观也低调,镜腿才7.5毫米粗,镜框比行业主流薄了四分之一,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普通的时尚眼镜。 这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黑科技。就像之前那些无人机、量子芯片扎堆亮相一样,都是国内企业一步步攒出来的实力。 阿里的千问AI技术做支撑,把手机上的智能助手搬到了眼镜上,还对接了支付、导航这些常用功能,现在先用到新闻采访上,以后说不定医生做手术、工程师修设备都能用得上。 以前国际新闻的叙事权,总被西方媒体攥着,他们拍什么、写什么,全球观众就看什么。 现在中国记者带着这“第一视角”的装备,不管是白宫外的抗议现场,还是非洲的援助项目,都能把最真实的画面和声音传回来,不用再经过别人的“加工”。 这眼镜拍出来的3K视频,超分处理后能到4K清晰度,配上实时翻译的文字,就是最直接的事实依据。 外媒看呆了也不奇怪,他们习惯了中国记者带着纸笔、扛着相机的样子,突然见到这么个“藏在鼻梁上的帮手”,一时没反应过来也正常。 有个欧洲记者试着戴了下体验款,看到镜片上实时跳出的翻译内容,当场就感慨“以后跑会再也不用带翻译了”。 这副小眼镜里藏着的,不只是芯片和镜头,更是中国科技接地气的劲儿——不是摆着看的展品,是能帮记者跑现场、帮普通人解决问题的工具。 联合国会场的这一幕只是个开始,以后中国科技还会以更低调、更实用的样子,出现在更多国际场合。 那些曾经盯着中国科技“挑毛病”的外媒,以后恐怕得习惯:中国的黑科技,早就从实验室走进了真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