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他在给全国的退伍军人制发预备役人员证。那大陆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你要知道大陆做每一件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深远考虑的,这一点不容小觑。 这证可不是随便印印发给退伍军人当纪念的,不是说当过兵就能领,得是正经编入预备役部队的人才有资格,不管是退出现役转过来的,还是地方上选拔的专业技术人才,都得符合条件、通过考核才行。 证上写得清清楚楚,谁的名字、预备役军衔是啥、在哪支部队、要服多久预备役,一目了然,这要是跨地区、跨部门需要核实身份,一亮证就管用,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扯来扯去说不清楚。 这证明年 3 月 1 号就正式启用了,以前那老的预备役军官证也跟着作废,算是彻底更新换代了。 新证做得还挺讲究,里头有好几层防伪的道道,不是随便就能仿冒的,更关键的是每个持证人都有个系统生成的唯一号码,跟身份证似的,相当于给每个预备役人员配了个 “数字身份”。 这号码可不只是个编码,背后连着全军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从编入预备役那天起,训练记录、考核结果、任务情况全都会记在上面,动态跟踪,谁都没法糊弄。 别小看这张证,里头藏着实打实的好处。拿着它,在车站、机场能走优先通道,去医院看病也能优先,不用跟着大部队排队耗时间。 要是参加训练或者执行任务,每天有专门的津贴,吃的住的、来回的路费全报,一分钱不用自己掏。 要是本身在单位上班,参训这段时间的工资奖金一分都不能少,单位也不能以这个为理由辞退或者降薪,真要是敢刁难,拿着证去投诉一投一个准。 更实在的是,要是执行任务时受伤了,能享受军人同等的医疗待遇,部队还会给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家里要是遇到难处,地方政府和部队也会给救助,这些保障都不是空话,有证在手就有依据。 这背后更见功夫的是管理上的门道。以前预备役人员管理有点散,军官、军士、兵三类人各有各的说法,信息不通顺,调度起来也麻烦。 现在一张证把三类人全纳入统一体系,不管是日常训练安排还是紧急情况下的动员,都能精准对接。 真要是遇到事儿需要征召,系统里一调数据,谁能上、擅长啥专业、现在在哪,立马清清楚楚,不用再挨个核实,动员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 “发个本儿”,是把预备役的 “编、训、管、用、保” 全串起来了,形成了完整的链条。 领这证也不只是享受好处,更得担起责任。每年必须参加不少于二十四天的军事训练,基础体能、专业技能、战术演练一样都不能少,除非有特殊情况,不然不能随便请假。 平时得保持战备状态,一旦接到征召通知,必须按时报到,不能拖延更不能拒绝。 还得守好军事秘密,证件信息也不能随便泄露,要是连续两次不参训或者不履行义务,会被取消预备役资格,收回证件,严重的还得承担法律责任。 岛内外网友吵得挺热闹,有人觉得不就是张证嘛,犯得上这么关注?其实是没看透这里面的门道。 大陆做事向来不做表面文章,发这证既是给预备役人员一个明确的身份认同,让他们觉得这份责任有荣誉托底,也是把待遇保障落到实处,让大家没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规范化、数字化的管理,把国防后备力量打磨得更扎实。 能把这些细节都考虑到,确实透着深思熟虑。从证件的防伪设计、唯一编码,到背后的信息系统、待遇政策,每一步都扣得很细,既落实了之前出台的预备役人员法,又把国防动员的基础打得更牢。 这动作表面看是发个证,实际上是在给国防后备力量 “定身份、明权责、强保障”,让这支队伍真正能做到 “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 不是虚头巴脑的花架子,是真真切切在筑牢国防的底子,这股较真劲儿确实不容小觑。 参考资料:新华社《经中央军委批准 全军统一制发《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人员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