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进攻黄崖洞前赶来100多只羊清扫地雷,团长欧致富顿时感到不妙,七

微笑着前行 2025-11-27 21:22:07

1941年,日军进攻黄崖洞前赶来100多只羊清扫地雷,团长欧致富顿时感到不妙,七连连长却笑道:“团长,你被他们唬到了” 抗日那会儿,八路军武器紧巴巴的,一个班三五条破枪都算运气好。总部一看不行,得自己动手造。1938年秋,就在山西黎城西北的黄崖洞安营扎寨。这地方本是天然大洞,高二十五米宽二十米深四十米,崖壁黄黄的,藏在板山岭下,进出就两条道,南口和北口,地形窄得像瓮口,守起来事半功倍。 欧致富能成为黄崖洞兵工厂的保卫团长,绝非偶然。他早年参加百色起义,跟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从战火中淬炼出敏锐的战场直觉,更懂依托地形以弱胜强的门道。兵工厂作为八路军的“弹药粮仓”,每月能产出步枪400多支、手榴弹30000余枚,正是前线部队最急需的补给,自然成了日军的眼中钉。 日军此前曾三次突袭黄崖洞,均被守军依托险要地形击退,但这次来犯的第36师团是精锐部队,还带着专门的工兵分队,显然做足了攻坚准备。用羊清扫地雷的战术,看似笨拙却戳中了八路军的软肋——当时地雷多为触发式,牲畜踩踏同样会引爆,而兵工厂周边埋设的地雷数量有限,经不起这样消耗。 七连连长敢说这话,是因为守军早有后手。他们知道日军可能会用扫雷手段,特意将部分地雷改装成延时触发装置,更在羊群必经的狭窄通道两侧布置了滚石和手榴弹暗哨。这些地雷本就不是单纯的防御武器,而是诱敌深入的“鱼饵”,日军以为扫清了障碍,实则正一步步走进预设的伏击圈。 1941年11月11日,日军在扫雷后发起猛攻,南口阵地首当其冲。七连战士凭借崖壁上的暗堡和交通壕顽强抵抗,日军的炮火虽然猛烈,却因地形狭窄无法展开兵力,每次冲锋都被密集的火力压回。欧致富在指挥部沉着调度,根据日军进攻方向不断调整防御部署,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关键节点,始终牢牢控制着战场主动权。 这场战斗打了八天八夜,日军先后投入7000余人的兵力,动用火炮数十门,却始终没能突破核心防线。守军以不足1000人的兵力,毙伤日军2000余人,创造了抗日战争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兵工厂在战斗中仅受到轻微破坏,战后三天便恢复了生产,继续为抗日战场输送弹药。 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守住了八路军的军工命脉,更印证了游击战术与地形优势结合的巨大威力。当时八路军物资匮乏,战士们甚至要复用日军炮弹壳打造武器,但正是这种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的智慧与韧性,支撑着他们在敌后战场持续牵制日军兵力。从百色起义的红军战士到抗日战场的保卫团长,欧致富的经历正是千千万万八路军将士的缩影——他们没有精良的装备,却凭着对家国的忠诚和对战场的洞察,书写了一段段抗敌传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5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