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说,留学日本的学生容易被洗脑,回国后可能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最近,日本那边培养的一些公知又开始在舆论场上发声,要么刻意美化日本的社会治理,要么隐晦贬低国内的发展进步,这事儿让郑强教授的一段过往言论再次被翻了出来,听着特别值得琢磨。 这位以敢说真话著称的教授早年间就提醒过,留学日本的学生容易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要是自身立场不坚定,回国后真可能给社会带来认知上的偏差,甚至造成隐性危害。 郑强教授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全是从自己90年代的留学经历里磨出来的。1992年,他以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身份赴日本京都大学深造,那会儿享受的是全额奖学金,用他后来接受采访时的话说,待遇比在国内时好太多。 住的宿舍条件宽敞,研究经费给得充足,就连日常交流中,日本教授和同事也都表现得十分客气,各种关照可以说是实打实的。 但这种看似纯粹的学术优待,慢慢就透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有一次和指导教授讨论研究课题,聊到中日之间的历史认知差异时,那位平时温和的日本教授话锋一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暗示他:郑君在日本学到了这么多东西,将来无论在哪个领域发展,想必都会为日本说句公道话吧? 这话当时就让郑强心里一沉,他瞬间明白,那些周到的优待里,藏着文化渗透的小心思——不是培养学术人才那么简单,而是想让留学生成为日本价值观的“传声筒”。 他后来在高校讲座里提过这段经历,说自己当时没接话,但打那以后就多了个心眼。他发现学校里会定期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表面上是介绍日本的民俗风情,实则反复强调日本的“文明优越性”。 图书馆里关于中日历史的书籍,很多都在关键节点上模糊表述,甚至刻意歪曲。日本教授们会有意无意地向留学生传递“日本技术领先全球,离开日本支持很多国家都发展不了”的观点,时间长了,确实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矮化自己的国家。 郑强教授能保持清醒,靠的是从小扎根的家国情怀,还有在国内多年的教育积淀。他在日本留学时,为了攻克一个高分子材料难题,曾把自己关在地下室整整一周,支撑他的就是“学成回国报效”的念头。 1994年因为父亲病重,他毫不犹豫放弃了日本高校抛出的教授职位邀请,连夜赶回国内,后来在浙江大学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几十年,这份坚定的立场,正是那些想搞思想渗透的人最忌惮的。 现在去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了,截至2024年6月,在日中国留学生数量已经突破13.4万,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些年轻人里,很多是冲着日本的动漫、游戏文化去的,一开始就带着对日本的好感滤镜。而日本那边,虽然不像韩国那样有系统的文化输出战略,但动漫、影视这些流行文化产品里藏着的价值观,本身就带着很强的感染力。 再加上留学期间接触到的生活便利、社会秩序等表面优势,很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学生产生“日本什么都好”的片面认知。郑强教授的提醒,最近几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事例印证。 网上偶尔会看到一些留日归来的人,动辄拿日本的精细化管理对比国内的发展,却看不到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在转型期的复杂性;还有人被日本的匠人精神宣传洗脑,转头就质疑国内的制造业升级,完全忽略了中国在高端产业上的突破。 这些人的言论,往往带着一种“留过学就更懂行”的优越感,很容易误导不了解情况的普通民众。当然,这并不是说留日学生都有问题,更不是否定留学的价值。 郑强教授自己也常说,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是好事,但关键是要带着“根”去。他当年在日本学到的实验方法、科研思维,后来都用在了国内的教学和研究上,为高分子材料领域培养了不少人才。 真正让人警惕的,是那种把留学经历变成“身份标签”,把国外的局部优势放大成全面领先,甚至因此否定自己国家的人。 日本教授当年那句暗示,其实点破了文化渗透的隐秘逻辑:用物质优待拉近距离,用日常渗透改变认知,最后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成为思想上的“附庸”。 现在郑强教授的这些话被重新提起,与其说是针对日本,不如说是给所有留学生提个醒——国外的月亮未必更圆,任何优待都可能藏着附加条件。 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坚定的立场,才能真正把留学的收获变成报效国家的资本,而不是被别人利用的工具。这道理,放在任何一个留学目的地,都同样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