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开国将帅许世友上将有个外号叫“许大刀”,那么这外号是谁起的呢?其中又有什么故

银柳探影 2025-11-26 23:15:13

传奇开国将帅许世友上将有个外号叫“许大刀”,那么这外号是谁起的呢?其中又有什么故事? 许世友这人,一辈子跟大刀分不开,从小练武到老上战场,背上总挂一把磨得亮堂堂的鬼头刀,很多老红军一提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说起“许大刀”这外号,其实最早是从“大刀团长”叫起来的,而这个称呼就是陈赓给起的,时间点就在1931年底到1932年初的黄安战役那会儿。 那时候红四方面军刚拉起来没多久,陈赓从上海过来,腿上还带着旧伤,拄着拐杖就直接当了第十二师师长。许世友呢,当时正好是这个师下面的第三十四团团长。两人头一回见面就差点闹别扭,陈赓去团里转悠,看战士们练刺杀,顺手指点两下,许世友远远瞧见一个戴眼镜的干部在那比划,火气上来就嚷嚷谁在那瞎指挥,后来知道是新师长,赶紧敬礼赔不是。陈赓这人脾气好,哈哈一笑就过去了,还夸许世友少林功夫地道,两人从那以后配合得越来越顺。 黄安战役是红四方面军打的第一场硬仗,国民党第六十九师师长赵冠英带着上万人缩在黄安县城,死守待援。红军围了快一个月,十二师负责主攻方向,三十四团就卡在城南三里店那块。许世友这团有个特点,枪少弹少,他就天天带着全团练拳脚和刀法,战士们人手一把大刀,背上挂着,走路都带风。枪弹省着用,真到贴身的时候,大刀上来最管用。 仗打到最僵的时候,城里敌人想突围,两个团在炮火盖着往三十四团阵地冲,好些地方都顶到前沿了,子弹打得土都翻起来。许世友一看这架势,从背上把大刀抽出来,带着战士就跳出去砍。三十四团的战士平时练得狠,这时候全派上用场,一家伙冲进敌堆里左劈右砍,敌人哪见过这阵势,阵型一下就散了,丢下一地尸体往城里缩。许世友带着人追着溃兵,直接从缺口挤进了城,后面巷战打了一宿,赵冠英也被活捉了。这一仗三十四团立了大功,陈赓看在眼里,乐得不行,拍着许世友肩膀说,你这和尚耍刀太厉害,干脆叫你“大刀团长”得了,把三十四团改成大刀团吧。全师官兵一听都乐,这称呼一下子就传开了。 后来许世友升师长、军长、骑兵司令,职位高了,“大刀团长”这几个字慢慢就简成了“许大刀”,红四方面军里一提大刀,谁都知道说的是许世友。抗日打鬼子的时候,他带部队在胶东,日本人拿武士道刀跟他比,他照样不怵,一刀一个。解放战争打得更猛,莱芜、孟良崮、济南战役,哪次不是带着部队硬冲硬打。1953年还带三兵团去朝鲜,顶着美军飞机大炮守阵地,老习惯没改,近战还是靠那股狠劲。 许世友这人出身苦,1905年生在河南新县农村(那时候还算湖北麻城),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八岁就送到少林寺当小和尚,烧火挑水,顺便偷学武艺,整整练了八年,刀枪棍棒全会,尤其是大刀,一刀能把十几个铜钱劈成两半。十六岁下山,回家路上就听说大别山起义,干脆拉着一帮乡亲造大刀夺枪,参加了黄麻起义。从那以后就没放下过刀,红军时候枪不够,他就教战士们练冷兵器,鄂豫皖、川陕到处转战,敢死队他上了七回,当了五回队长,砍得敌人叫苦不迭。 新中国成立了,许世友先在山东军区当司令,把胶东那块根据地守得铁桶一样,后来调南京军区,再后来广州军区,一干就是几十年,1955年授上将。年纪大了还保持老作风,早起练拳,部队训练他亲自上手示范,一掌能劈断砖头。1985年10月22号在南京走的,八十岁,棺材里还放了他最爱的两瓶茅台和几把手枪。军里老战友说起他,总忘不了那把大刀和黄安城里那一仗,陈赓起的“大刀团长”叫了一辈子,最后变成“许大刀”,成了他最硬的标志。 这故事听着简单,其实挺实在,那年头红军缺枪缺炮,全靠人拼出来的,黄安一仗歼敌上万,活捉一个师长,在鄂豫皖根据地那是头一回,三十四团靠大刀打开局面,陈赓一看就服气,顺口给了这么个外号,结果叫着叫着就成了许世友的招牌。以后打仗再狠的人,一听“许大刀”来了,腿肚子先转筋。这就是老一辈那股子劲头,实打实干出来的名号。

0 阅读:9
银柳探影

银柳探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