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日本还是察觉到了!日本有人发现,在数码产品领域,曾经日本品牌如索尼、尼康等在相机市场风光无限。但如今,国产品牌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咱先说说日本数码品牌的那些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谁家要是有台索尼的卡片相机、尼康的单反,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事。 2005年的时候,尼康单反相机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5%,索尼在消费级相机市场更是冲到过30%,那时候全球数码影像技术的标准,基本都是日本企业说了算,连核心的CMOS传感器,索尼都垄断了大半市场。 再看现在的无人机市场,情况完全反过来了。根据2025年3月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报告,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比72%,工业级市场占比也有58%,不管是个人玩家用的迷你无人机,还是影视航拍、农业植保用的专业机型,市面上能见着的主流产品里,十台有七台是大疆的。日本本土市场更有意思,2024年的数据显示,大疆在当地无人机市场占比居然高达75%,比全球平均水平还高。 日本业内人士最在意的一点是,大疆的崛起路子跟他们当年不一样。索尼、尼康靠的是多年积累的光学技术,一点点把精度磨上去,大疆却是一上来就抓准了“智能+场景”的路子。2016年推出的精灵4第一次实现了自动避障,2020年发布的农业无人机直接带了作物监测功能,这些创新不是单纯堆参数,而是真的解决了用户的实际问题。 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日本最大的影视制作公司松竹映画,以前拍外景全用自家组装的航拍设备,2023年却公开采购了一批大疆的专业级无人机。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不是不想支持本土品牌,实在是大疆的机型续航能到40分钟,还能实时传输4K画质,本土品牌同期产品根本达不到这水平,总不能为了情怀耽误工作吧。 可能有人会问,日本企业光学技术那么牛,为啥在无人机领域跟不上?这就得说说他们的“路径依赖”了。索尼、松下这些企业把太多精力放在了相机镜头、传感器的升级上,2018年还在比拼相机的像素数量,没意识到无人机已经从“玩具”变成了“生产力工具”。等他们2021年推出首款消费级无人机时,大疆已经更新了五代产品,市场早被占满了。 大疆的另一手好牌是性价比,日本某科技媒体做过测评,同样配置的专业航拍无人机,日本某品牌卖12万日元,大疆只要8万日元,而且售后网点比日本品牌多三倍,坏了修起来更方便。这对于个人用户和小企业来说,吸引力太大了,毕竟没人跟钱过不去,好用又便宜的东西谁不爱呢? 咱换个角度看,这不是单个品牌的胜利,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力。大疆在深圳有完整的供应链,从无人机的电机、电池到飞控系统,大部分零部件都能实现本土采购,这就比依赖进口零部件的日本品牌反应更快。2024年全球芯片短缺的时候,大疆靠着本土供应链,交货周期只延长了3天,日本某品牌却要等两个月,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日本现在也开始着急了,2025年4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了“无人机产业振兴计划”,给本土企业补贴研发费用,还组织索尼、尼康跟高校合作攻关核心技术。可业内都清楚,市场份额丢了容易,拿回来难,大疆现在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15%,光专利就有2万多项,日本企业想追上来,没个三五年恐怕不行。 这里面有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当年日本品牌靠技术创新打败了欧美品牌,现在大疆靠更灵活的创新和供应链优势脱颖而出。这说明不管哪个国家的企业,要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往前走,早晚得被别人超过。数码圈的法则从来都是“不进则退”,这话放在哪个时代都管用。 可能有朋友会说,不就是个无人机嘛,有啥了不起的?你可别小看它,现在农业里用无人机喷农药、测绘领域用无人机测地形、甚至救援的时候用无人机搜救人,无人机早成了各行各业的好帮手。大疆能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说明咱们的数码产品已经从“跟跑”变成了“领跑”,这可是实打实的进步。 日本媒体那篇报道里还有句实话,说以前总觉得中国数码产品是“山寨”,现在才发现,大疆的技术已经领先到让他们追不上了。这种认知的转变,比市场份额更有意义,说明咱们的品牌真的靠实力赢得了尊重。 企业的兴衰就跟潮起潮落一样,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的创新。当年日本品牌靠着钻研精神称霸数码市场,现在大疆靠着对市场的敏感和持续创新站稳脚跟。这告诉我们,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干别的,都得盯着用户需求,不断琢磨新东西,不然再风光的品牌也会被时代淘汰,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用过大疆的无人机吗?觉得它最打动你的地方是啥?你觉得日本企业还有机会在无人机领域追上来吗?欢迎在评论区聊两句。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5-07-29国际金融报为何跨界无人机业务?影石创新创始人发文回应 新浪财经——2025-11-02大疆双11罕见降价引爆维权潮,7成市场份额下的增长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