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石友三担任包头镇守使后,把父亲接来奉养。一天,一个士兵玩枪走火打伤一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26 13:55:50

1925年,石友三担任包头镇守使后,把父亲接来奉养。一天,一个士兵玩枪走火打伤一个老百姓,石父很生气,要石友三枪毙那个卫兵。 一九二五年,包头那院子不大,土墙斑驳,风一吹,沙子往屋里灌。 老石头车夫站在院中,胡子直抖,手指着跪在地上的儿子骂“不孝”。 外头躲着一个吓懵了的卫兵,刚玩枪走火打伤老百姓,腿都软了。老头非要当场枪毙,镇守使犹犹豫豫推回去一句“得按军法办”,老头气得直哆嗦,这个在外号称“混世魔王”的大军阀,只好扑通跪下,给父亲赔礼。 这对父子,底子都不体面。 一八九一年,石友三生在吉林一带,穷地方出粗人。 父亲拉大车,靠一条鞭子讨生活,说话直脖子横,火气一上来,不爱讲道理,就爱抡棍子。小石从小打架斗殴,在街坊眼里就是地痞,在家里一样挨揍,真正怕的不是官,不是枪,是门口那声吆喝。 一九一二年,他把身上的灰拍一拍,去投冯玉祥,给冯当马夫、亲兵。 冯升,他跟着往上挪,从连长、营长熬出来。 真打仗那几年,他算冲在前头的。一九二〇年直皖大战,濮阳村阵地打了一天攻不下去,冯玉祥把他叫来,让他拼命。他从营里挑出一百二十个,给每人塞三块大洋,叫文书一一写好遗书,天色发暗时拍屁股带队冲锋,把陈树藩守着的主阵地生生咬下来。 一九二二年直奉大战,长辛店那条线打成一团麻。 冯军去增援,先锋团交给他,他带着全团急行军一百多里,从奉军后路绕过去,一下打翻七千多奉军。战后从营长一路提到团长,进了“西北军十三太保”的圈子。 那时他抓军纪抓得紧,训练松了就揍连排长,在冯军里反倒算一支讲规矩的队伍。 一九二四前后,他到第八混成旅旅长的位置,成了包头镇守使。 周边土匪多,前些年老一团玉禄、满泰这些人,扫过卢占魁、窦飞龙、哥老会“龙头”杨万祯,打死打散不少匪股,城里勉强能睡个安稳觉。 轮到石友三,他表面也在剿匪,心里另外打着算盘。 包头周围三股匪被他收编成三个营,只准住在城外。当兵讨生活的,撑死算半个正规军,他抬手一扣帽子,说他们私自进城,派人一通搜捕,枪毙一百多人,剩下的干脆又跑山成匪。 家里的事也一样寒心。原配是老家小脚媳妇,靠父亲张罗来的,他当上营长就不搭理。 后来发迹,连抢带骗娶了四个姨太太,嘴上挂着“知遇之恩”,手上干的是这种事。 战场上的旗子,在他眼里就是一块布。 一九二六年,张作霖、吴佩孚等联军压向西北军,他负责同晋军对垒。晋军将领商震是他旧时老师,他悄悄去联络,两边约定互不开枪。西北军在别处被打得七零八落,冯玉祥被迫跑去苏联“考察”,他的部队损失不大,地盘还壮了一圈。 冯玉祥回国,在五原誓师,他又跑到冯面前痛哭流涕,说当初错了,跪地认罪,转身接下十三路军总指挥的帽子。等到蒋冯开打,他又通电投蒋,拿了蒋介石给的几百万元犒赏,在换旗仪式上把冯骂得一无是处。 往后几年,在蒋、桂、阎、张之间翻来覆去,哪边有便宜,他就往哪边挤,中原大战时先跟冯、阎打陇海线,形势不妙又给张学良递话,表示愿意归顺东北军。 一九二八年三月,嵩山上那一把火,把他的名字钉在少林寺的耻辱柱上。 建国豫军首领樊钟秀把指挥部设在少林寺,自信是本门弟子,能守住这块地。 面对西北军的苏制枪炮,他撑不了几回合,部队很快土崩瓦解。石友三带兵进寺,先烧法堂,第二天又抬来煤油浇在大殿、钟楼、鼓楼、藏经阁上,一场大火烧了四十天,这座千年古刹差不多变成断壁残垣。 很多武林中人记恨到牙根发酸,把他和“东陵大盗”孙殿英并排骂,觉得这个是纯粹图毁,不图财。 一九四〇年初,八路军发动冀南战役,专门收拾这支顽军,把他打得丢盔弃甲,残部向南逃到濮县附近。 逃到濮阳、观城、莘县一圈,他仗着日本人撑腰,要钱要粮要兵,连封几个县长,硬生生把一片根据地搞成泥潭。 一九四〇年春,他派弟弟去开封见日本驻军司令佐佐木,签下“互不侵犯、互通情报、互相协助”的三条,等于是彻底把命交给日军。 这种走法,身边的人看得都心寒。高树勋和他原本结拜,多年共事,看着他一步步滑下去,不愿再跟着吃这个亏,心里早起了杀意。那年十二月一日一早,石友三在孙良诚“调和”的名义下,带着卫队和一连骑兵,到河南濮阳柳下屯的军部喝酒谈心。 高树勋笑脸相迎,安排卫兵在院外歇着,屋里端茶聊天,不紧不慢。 过了一会,勤务兵进来,嘴上说“太太有事”,高树勋起身,一边喊人准备酒席,一边拱手告辞。 院外特务营已经磨刀,等他一出门,士兵一对一上去,迅速把石部卫兵全部缴械。高金兰带着人冲进屋,石友三正低头写字,刚抬头就被从背后死死抱住,腰间短枪被夺,脸一下子白了。 当天夜里,黄河故道边守着一圈警戒,土坑早就挖好。 士兵把他拖到坑边,他先骂,大声叫“健侯在哪”,骂到后面气泄了,变成求饶。 高树勋站在一旁,只丢下一串冷话,说不是他要杀,是天杀,是地杀,是众人心里那口恶气要杀,“你活埋了多少好人,今天也该尝尝这个味”。 铁锹一下一下砸下去,泥土埋住骂声,黄河旧道又多了一个无名坑

0 阅读:60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