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走廊上的金属圆环是干什么的? 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人,眼睛多半被大场面拽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26 09:56:33

人民大会堂走廊上的金属圆环是干什么的? 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人,眼睛多半被大场面拽走了:东大厅里五十五面旗子排成两行,踩在深红地毯上,亮得晃眼;金色大厅一推门,顶上那颗大红星,被五十六颗小星拱着,像专门等着摄影机来对焦。走廊天花板上那一圈圈金属圆环,谁抬头看它们,算有点“强迫症”。 可每一次挂国画、装灯、布旗阵,工作人员伸手摸的就是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东西。 二〇一八年六月,有人拍到一张照片:十二个汉子排成一条线,托着一幅长五点一米、高二点一五米的巨幅牡丹,在二楼环形长廊往墙上抬。 那画叫《名花竞放新时代》,画着三十四朵牡丹,对着数一数,正好是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 这个回廊一共八件作品,一面墙上两件,两幅书法,六幅画,二〇〇二年大会堂就收藏过同一位画家画的凌霄花。 再往前推,二〇〇五年,钓鱼台里挂起他那幅高二点八米、长六点二米的《总领群芳》,五十六朵牡丹摆满画面,对着五十六个民族。那些画能挂得稳、挂得快,背后全靠天花板边缘一排排金属圆环和滑轨,画框上墙、灯具定位,全往那上头扣。 这些圆环不挑活儿。 时间翻回一九五八年九月十日,中央下决心,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盖一座万人大礼堂,赶在一九五九年国庆之前交卷。 算算日子,不到四百天。 那会儿外头的建筑消息陆续传来:纽约那栋国际大厦造了七年,日内瓦的万国宫造了八年,悉尼歌剧院一干就是十四年。 对着当时国内的生产水平,这个工期,很难不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偏偏各地设计单位卯足了劲。 在一个月里,平面方案拿出八十四个,立面方案有一百八十九个,大家一股脑往北京送。起初只打算做一座万人礼堂,后来想到各族代表、外国朋友来到北京,总得吃顿像样的,不好意思只管个便餐,于是又加上一个可容纳五千人用餐的大宴会厅,建筑面积一下拉到十七万平方米。 地块原来是老北京的闹市居民区,繁华街面底下,是三千九百九十三间要拆的房子。 按今天的想法,这是妥妥的“硬骨头”,要谈意愿、谈补偿、谈安置。那时候不少老人回忆,说是“故土难离”,可一听说要盖的是人民大会堂,街坊们心里那股劲上来,搬家搬得很利索,拆迁不到一个月收尾,几乎没什么扯皮。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工地正式动起来。 北京中轴线自一四〇五年永乐帝朱棣营建紫禁城以来,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 地质勘探先说挖四米地基就行,挖下去才发现不踏实,必须挖到八米,土方立刻多出几十万立方米。那个年代没有挖掘机和大卡车,只能靠人,一拨又一拨义务劳动者涌来,人数多的时候,一天上工的超过一万五千,三十万人“浩浩荡荡”上阵,扁担、小推车全带着,自家工具自带,自挖自运,土基本上做到“当天挖、当天清”。 这一趟忙完,地基稳了,大礼堂和走廊将来才能撑得住穹顶和那些钢结构。 材料也是一关。 工程定死:全用国产,不许进口。那会儿钢筋水泥都算稀罕物,工地被迫停过工,各地建材厂昼夜开足马力。东北的好石料一车车往北京赶,鞍钢为大会堂特制了四千多吨钢材,重两千多公斤的巨大国徽也运到现场。工地上最后连螺丝钉都是国货。 万人礼堂最惹眼的星空穹顶,在设计时提了两个死条件:厅内不能有一根立柱,高度还得撑起来。负责加工的沈阳桥梁厂接下活儿,做出十二根承重力极强的钢梁,每根长六十点九米、重五十五吨。 现场起吊三次都失败,当时国内没有那么大吨位的起重机,工程卡在那儿。 工人、技术人员围着图纸研究了八天,第四次起吊才把这十二根大家伙送到指定位置。 原本预留了半年做顶棚,结果四十天收工。 整座建筑一九五九年八月完工,九月二十四日正式投入使用,总高四十六点五米,建筑面积一十七万一千八百平方米,周围一百三十四根圆形廊柱。 有人喜欢拿尺子比,说它的建筑面积比故宫还要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式建筑,也是广场上最高的那一幢,多少带着一句“人民的利益高过一切”的意思。 名字也动过脑筋,完工前,曾有“人民宫”的提法,听着有点像旧朝代的宫殿。 毛主席一句话点破,“宫”字味道不对,还是“人民大会堂”合适。 自那以后,世界地图上多了一座叫这个名字的建筑,二楼的宴会厅里逢年过节办国宴,能同时摆下上千人的餐具,汉白玉大楼梯一走上去,左拐右拐就是各省区厅,一间一间排开。 浙江厅整面墙是一幅西湖木雕,湖南厅墙上挂着他老人家和各族同胞的画像,厅里常被形容成“明净敞亮、流光溢彩”。 很多关乎衣食住行的提案,就在这栋楼里投票过关。 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大会堂那个巨大的钢结构穹顶,和将来某个建在雄安的环形加速器,有一种说不出的呼应感:一头是十二根长六十点九米、重五十五吨的钢梁,三次起吊失败、研究八天后第四次才到位,一头是一圈圈磁铁、腔体、探测器,可能要十几年慢慢磨合。 走廊天花板上的金属圆环,挂过国画、旗子、灯具,还会挂下一代又一代活动的布景。 人来人往,数字不断刷新,那些圆环就像一双不说话的手,把一座楼的历史,一点点拎在空中。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