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直言:“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还要试验吗?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两年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26 10:55:33

1959年,毛主席直言:“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还要试验吗?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两年不到,就会两极分化就有人会讨小老婆。”这是刚开始搞人民公社毛主席说的,不得不说看问题是真毒辣! 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天干得厉害,庄稼像被火烤过。 黄河有段时间断了流,北方不少田地被沙子埋住。 账一合,全国粮食三年少了近两千五百万吨,相当于三亿人的一年口粮。很多村里锅里见不到整把粮,有的地方靠野菜、糠皮过日子,饿死人的消息陆续传来。 负责经济的陈云,那阵子整个人都绷着,干脆往农村跑,到地头看实情。 在老家,他第一站就进了猪圈。 集体养猪场里一片热闹,公猪母猪、大猪小猪全挤在一起抢饲料。结果,小猪吃不着,瘦得像柴棍,大猪也养不肥,饲料一车车倒进去,看不见多少回报。 看了几回,他提了个法子,把猪分给社员领养,平时各家负责喂,账照样记在集体名下。 过一段再看,猪身上有肉了,料也省了,这笔账谁都算得清。事归谁管,利往哪儿算,这道理在他心里越发清楚。 猪圈这一茬,很快牵到地里那几垄庄稼。 大锅饭有大的气势,可真到地头,人多手杂,劲容易散;到了自留地,每一行苗农民都当个宝。 陈云琢磨,要是在集体的壳子下,把责任包得再实一点,把收益和辛苦拴得紧些,粮食也许能多打一截。 一九六二年,调查摸得差不多,他动笔往上说。 七月,他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把三年灾情、农村见闻、包产到户的设想和可能出现的情况摆出来。大意就是,土地公有不动,集体这块牌子还在,只是在生产上把任务和收成都包到具体农户,让人对自家那块田更上心。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都觉得动一动有道理,有人提议先选地方试点。 几位都松了口,陈云心里多了几分底,以为毛主席那边即便意见多,总能给条试验的缝。 见面那天,很快就说到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毛主席听完,脸色沉下来,当场扣了“修正主义”“分裂集体”的帽子。之后开会,他又点名,给这类主张盖上“完全不符合国情”的章,态度摆得很死。 在他那本账上,最要紧的是国家的家底和路子。 新中国刚立没几年,重工业几乎从头起,要追上去,只能把有限的粮食、资金、劳力往关键地方集中。 农业不只是养活人,还得给工业提供原料和积累。 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就得守住对农村资源的调度权。 包产到户看着照顾了农户自家那一亩三分地,可一铺开,心思和物力很容易又拐回小家里。 他说“包产到户搞了几千年,还要试验吗”,指的就是小农那套。小块地种了几千年,丰年还行,一到灾年,抗风险差,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拉得快,种得好的慢慢冒头,种不好的很快被拍下来。 “两年不到就会两极分化”,在他眼里不是吓唬人,而是从旧社会许多教训里抽出来的结论。 提到“讨小老婆”,也是在敲打那股旧风气可能借势翻身。 顶层空气紧了,陈云的路子却没立刻断。 在不少农村,政策换个说法,挂上“包产到户”的牌子,小心翼翼往前探。 任务分到户,产量和收入挂在一起,农户对自家地几分几厘算得更细,田间地头的劲头一天天往上冒。 一九六三到一九六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抬了上去,不少地方的粮囤重新装满,农村经济从低谷往上爬。 问题也跟着尖起来。包产到户越见效,就越碰到那根弦。 毛主席对长期搞这套始终不放心,担心资本主义那股念头顺着“多劳多得”这道缝钻进来,一点点把集体挤空,把原先想好的社会主义基础掏空。他更盯着工业化的节奏和制度的稳固,不愿让农村先走出一条容易分裂的路。 试点最后没撑大。没有哪天专门宣布结束,可文件里的口风、干部嘴里的说法慢慢变了,基层心里也就有数,该收的收,该停的停。 包产到户在农村亮过一阵,像夜空里划过去的一道亮光,很快就看不见了。 后来,毛主席又说过“陈云的主张是好的”。这句话听着有点拧,可放在整个过程里看,一头是地头、猪圈里生出来的办法,救急增产见效;一头是从国家长远布局出发的顾虑,怕新制度又被掏根,两边都有自己的理路。 这些年,网上谈到这段往事,不少人一句“权力欲”就想盖棺。可那三年少掉的两千多万吨粮食,那三亿人的一年口粮空白,还有当时工业基础的家底,都摆在那儿,事情很难一句话说明白。 政策是在这种压力下面长出来的,不是凭空写在纸上的几行话。 一九六三到一九六四年包产到户带来的增产和恢复,该记;一九六二年毛主席那几次强硬表态背后的算计,也不该抹掉。 把这一段搁回那个岁月,看清纹理,比急着给谁盖章更踏实。

0 阅读:40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0

用户10xxx00

11
2025-11-26 18:50

现在事实证明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真是高瞻远瞩,以前说的现在都是对的,比常人早看100年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