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能够正常支付,哪像在美国拿出信用卡碰一下就可以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支付方式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经济巨头之间,支付方式的选择和普及程度各有千秋。 大家都知道,美国信用卡支付几乎是社会的主流,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至少一张信用卡,而且信用卡不仅仅是支付工具,更与个人的信用记录深度绑定,关系到贷款、租房等方方面面。 相比之下,中国则在支付方式上走得更为创新,移动支付已经深入人心,扫码支付成为了日常生活的标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种支付方式的异同,探讨哪种方式更符合未来的趋势。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美国的信用卡支付体系,信用卡作为美国的主流支付方式,它已经根深蒂固地嵌入了美国的经济生活中,从日常购物到租房买车,几乎所有的交易都离不开信用卡。 而且信用卡的背后还有着非常成熟的清算体系,这包括了维萨、万事达等国际支付组织,它们支撑着美国乃至全球的支付网络。 美国的信用卡支付在技术上非常先进,可以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实现“碰一下”的便捷支付,你可以在商场刷卡,几乎没有任何延迟,迅速完成支付,这一切的顺畅却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稳定的网络。 你如果置身于美国的大城市,使用信用卡支付确实无比便利,但一旦来到偏远地区,尤其是一些农村和山区,网络的信号不稳定就会成为大问题,很多小商户甚至因为无法承担POS机设备和高昂手续费而选择仅接受现金支付,这让美国的“碰一下”支付在一些地区变得不那么畅通无阻。 再看看中国的支付体系,情况则大不相同,中国的移动支付特别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早早地实现了“扫码支付”这一创新模式,跨越了信用卡普及率较低的障碍,直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支付时代。 扫码支付的门槛非常低,商家只需要打印一个二维码,几乎任何地方都能完成交易,更重要的是,二维码支付并不依赖于昂贵的POS设备,也无需复杂的银行卡操作,只要手机有摄像头和网络,便能迅速完成支付。 这种简单、高效且低成本的支付方式,使得中国的移动支付迅速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甚至连街头小摊贩也能轻松收款,这种普及速度是信用卡支付难以望其项背的。 而中国移动支付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正是基于对实际生活场景的深刻理解。在2016年,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还相对较低,人均信用卡只有0.3张,POS机的普及率也不足15%。 那时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但很多手机并不具备NFC功能,想搞“碰一下”支付根本不现实,于是扫码支付作为一种低门槛的支付方式,便成为了替代方案,而且支付清算协会的规范确保了支付过程的安全性,避免了过度消费的问题。 而且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出现,中国的支付技术再次创新,测试中的“双离线支付”技术解决了在没有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支付的问题,这让中国的支付方式,甚至在一些极端场景下也能保持高效运行,进一步拉大了与美国信用卡支付的差距。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的移动支付不仅在消费者层面提供了便利,它还在商家层面节省了大量成本,根据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支付的手续费率相对较高,餐饮、零售行业的手续费一般在1%到3%之间,有些高端服务业甚至能达到4%。 而中国的扫码支付,对小微商户的手续费则通常低于0.38%,甚至公益捐款、民生缴费等场景完全免除手续费,更重要的是2024年中国移动支付节省的小微商户成本已经超过了800亿元,这些省下来的钱大多直接投入到了商品价格的降低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中,让消费者和商家都得到了实际的好处。 再来看看支付习惯背后的文化差异,美国的信用卡体系建立在长久的信贷文化基础上,信用卡不仅是支付工具,它还与个人的信用记录紧密相关,许多美国人依赖信用卡进行消费,甚至将信用卡作为获取贷款、租房的“通行证”。 而中国则跳过了信用卡普及的阶段,直接进入了移动支付的时代,中国的移动支付主要依赖的是借记卡,这也让支付更加“即时”,消费者所用的钱基本是即时扣款,避免了信用卡可能带来的过度消费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即时性支付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习惯,也让支付变得更加直观和安全。 不过二维码支付也有它的不足,最主要的是,二维码支付的普惠性虽然解决了很多支付难题,但在一些高端消费场景上,信用卡的消费返现、消费保障等优势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 所以二维码支付和信用卡支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的结合才会是未来支付发展的趋势。 从这两种支付方式的发展轨迹来看,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了最适合的支付方式。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