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传来动容暖心一幕!杜聿明将军女儿杜致廉,公开了大陆寄来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是官方首次给台湾老兵家属发此类荣誉。 台北松山社区的周末老物件分享会,总聚着些爱唠旧事的居民。 长桌摆着搪瓷缸、旧粮票、黑白全家福,主持人刚讲完手里的1950年代收音机,就见杜致廉抱着个深棕色木盒走过来,坐在了空着的椅子上。 “今天带的不是值钱东西,是她父亲留下的盒子,还有里面一样新物件。” 杜致廉把木盒放在桌上,指尖先摸了摸盒面的划痕——那是她小时候不小心摔的。 周围人凑过来,有人认出这是老款的军用储物盒,边角还留着模糊的“军需”字样。 “打开给大家看看?”主持人递过纸巾,怕木盒落灰。 杜致廉点点头,慢慢掀开盒盖,里面铺着的深蓝色绒布上,一枚银亮色纪念章格外显眼,旁边还压着几张薄纸。 “这章看着不像老的啊?”坐在前排的小陈先开口,他是抗战老兵的孙子,家里也有几枚军功章。 杜致廉拿起纪念章,让大家看清正面的图案:“红旗裹着五星,旁边绕着橄榄枝,是大陆去年发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专门给老兵家属的,也是官方第一次给台湾这边发。” 这话让分享会静了半秒,小陈赶紧凑更近:“申领麻烦吗?我爷爷的参战记录丢了一半。” “挺费功夫的。”杜致廉把纪念章翻过来,指着眼下的两行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1933-1945抗日有功人员家属”,底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监制”钢印很清晰,“ 大陆有个叫小林的志愿者,通过社区老兵服务站找到她,要了她父亲当年的部队番号、同袍姓名,还去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了半年,才确认她父亲打过大北口、昆仑关、滇缅这几仗。” 说着,她把绒布下的薄纸抽出来——是两张复印件。 一张是1943年滇缅战场的战地电报,印着“杜聿明部协助盟军夺取孟拱河谷”。 另一张是泛黄的地图,铅笔标着“野人山补给点”。 “这地图是她父亲藏在盒夹层的,她去年整理时才发现。” 杜致廉指着地图上的铅笔印,“她父亲总说野人山那段路难走,靠这张图才带出30多个伤员。” “您父亲是杜聿明?”社区历史老师王老师突然插话,手里的笔记本停在半空,“就是指挥昆仑关大捷的那位将领?” 杜致廉从盒底摸出张黑白照片,放在纪念章旁边:“1939年昆仑关战后拍的,她父亲说那仗打了十八天,歼敌四千多,自己部队也伤亡过半——这照片里站在战壕边的就是她父亲。” 照片传着看时,后排的中学生小周小声问同桌:“杜聿明是谁啊?课本里没提过。”这话被旁边的王老师听见,叹了口气:“现在课本里的抗战内容太简略,好多英雄都没讲。” “张自忠将军的侄孙,去年也在台北公开过类似的章。”小陈补充道,他之前在老兵互助群里见过照片,“都是民间组织牵线,只要能拿出真实证明,不管在台湾还是大陆,都能申领。” 分享会快结束时,主持人问杜致廉要不要把纪念章和木盒放在社区展厅暂存。 “不用了,她得带回家。”杜致廉把纪念章放回绒布,盖好木盒,“她父亲说过‘军人保家卫国是本分’,这章在身边,就像她父亲还在提醒她,别忘那些打仗的日子。” 居民们陆续散场,小陈特意留到最后,问清了志愿者小林的联系方式。 杜致廉抱着木盒走出社区活动中心时,阳光刚好落在盒面上,她低头看了眼,突然想起她父亲晚年看旧照片的样子。 那时候她父亲也总这样,摸着照片,念叨着战友的名字。 社区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下周“抗战故事讲座”的海报,杜致廉停下看了会儿,决定到时候把木盒也带过去。 或许能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枚纪念章背后的人和事。 对此,有台湾省网友表示,爷爷曾是抗战老兵,生前总说 “怕没人记得他们打过的仗”。 而大陆发放这枚纪念章,不只是给予荣誉,更在告诉老兵们 “没被忘”,即便海峡再宽,这些共同的记忆也断不了。 还有的网友表示,曾帮其父申领过类似纪念章,提及过程时说,光找参战记录就跑了三次档案馆,大陆志愿者还特意帮着核对信息。最后纪念章寄来时,其父摸着章背面的字,半天没说话。 对于杜女士提到的 “费功夫”,其表示太能理解,认为这份用心才是最珍贵的。 也有的网友表示,表示最戳人的是中学生问 “杜聿明是谁”,认为现在不少年轻人对这段历史认知模糊。 好在有分享会这类活动,把纪念章、老地图等实物摆出来,比课本里的文字更生动,希望台湾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别让英雄只活在老人口中。 那么到最后,你么你认为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