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大佐可不是电视剧里面的大白菜,每一个大佐就跟稀罕物似的。1个师团也就6~10

阿皮历史库 2025-10-21 11:30:49

日军大佐可不是电视剧里面的大白菜,每一个大佐就跟稀罕物似的。1个师团也就6~10个大佐,从37年到45年日军前后动员了900余万人,大佐也不过1500人。陆军大佐一般是联队长、师团参谋或者参谋本部各课长。     日军的师团分好几种,甲级师团人最多,能有两万八千人,下辖八个联队,乙级、丙级、丁级师团人数递减,联队数量也少些。     但不管哪种师团,大佐的位置都固定在关键岗位上,最常见的是联队长,一个步兵联队满编能有三千八百人,比当时国军的一个旅兵力还多,手里有完整的炮兵、运输和弹药部队,火力强度能顶得上国军同级部队的三五倍。     淞沪会战的时候,就有过一个日军联队击溃国军三个师的情况,这可不是夸张,人家手里的装备和人员规模摆在那。     除了联队长,师团参谋长也多是大佐,这位置看着是辅佐中将师团长,实际权力比不少少将旅团长还大,师团的作战计划几乎都得经他手,冈村宁次早年就是大佐师团参谋长,日军内部都叫他“隐形师团长”,可见这岗位的分量。     参谋本部的课长也常是大佐,这些人在东京管着具体的作战策划,是日军指挥体系里的核心骨干。     为啥大佐这么少?关键在日军那套严苛到变态的晋升制度。     从少尉熬到大佐,得一步步来,每级至少要干两年,正常情况下没个十五六年根本没戏,这还是得在战场上有战功的前提。     更要命的是“考科”制度,不光要懂军事指挥,还得通过政治立场、管理能力的综合考核,有一样不达标就升不上去。     陆军大学校的毕业证更是硬门槛,1937年后升大将的三十六个人全是陆大出身,这学校还基本被贵族和财阀子弟垄断,普通军官想进去比登天还难,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大佐就是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而且日军还有停役年限,不少军官熬到大佐就快到退休年龄了,升少将的机会微乎其微。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日军军官还宁愿当大佐不愿升少将,这也是因为算得明白实际权力。     少将大多当旅团长,看着管两个联队,可行动全得听师团指挥,一点自主权没有。     大佐当联队长就不一样了,联队是日军基本独立作战单位,在战场上能自主调整战术,紧急情况甚至能先斩后奏。     而且大佐直接带兵打仗,符合武士道里看重战功的传统,在军中的声望反而比脱离一线的少将高。     冈村宁次就在大佐位置上待了好几年,直到1938年才升少将,他自己都说在师团当参谋长能真正施展本事,参谋本部里全是派系斗争。     别被电视剧骗了,觉得日本人的大佐军衔跟批发大白菜一样,还觉得打大佐很容易,真实历史里,干掉一个大佐难如登天。     大佐的指挥所通常离前线三四公里,身边有一百多号人的警卫中队,驻地三重警戒,平时根本见不着人影。     整个抗战十四年,中国军队也就击毙了七十八个日军大佐,算上日军自己阵亡的,总共也就五百来个,还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     倒不是说日军多能打,主要是人家的指挥体系和防护措施确实严密,而且大佐作为中层核心,一旦阵亡对部队士气打击极大,日军会拼了命保护。     现在看那些拍得靠谱的抗战剧,已经很少乱加大佐角色了,这其实就是对历史的尊重。     大概是去年有部讲淞沪会战的剧,里面日军一个师团就出现了七个大佐,分别对应各个联队和师团参谋,这细节就很到位。     反观以前的神剧,一个县城守将就挂大佐军衔,那是纯属瞎编的,要知道当年日军一个联队才配一个大佐,哪能随便扔在县城里。     这两年国家对历史题材创作要求越来越严,就是要杜绝这种戏说,让观众了解真实的历史,毕竟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铭记历史。

0 阅读:3637

评论列表

背负青天

背负青天

12
2025-10-21 20:43

《黄土岭1939》,鬼子中酱身边,就有好几个大嘬!被一炮打死了,连名字都没有!

AMX 13 90 回复 10-21 21:33
他们不记录丑事

ruirui

ruirui

1
2025-10-22 00:04

这个县城守将名字叫大佐不可以吗?就愿意人家喊他大佐。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