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复制伊朗的无人机上发现中国产卫星导航天线】 10月24号的时候,乌克兰有个叫谢尔盖・别斯克列斯特诺夫的无线电技术专家,呼号是“闪电”,专门展示了一个关键物件,装在“沙赫德”无人机上的卫星导航天线。 这天线是10月8号才刚装到无人机上的,结果这架无人机没飞几天,10月15号就在乌克兰境内被击落了。 谢尔盖还特意提了个点,说“咱们的敌人把刚下生产线的‘沙赫德’直接运到乌克兰发射”,这话里藏着个疑问。 俄罗斯这边是不是压根没有大量的无人机库存啊?不然为啥刚造好的新机,连放都不放就直接拉到前线用了? 不过,在咱们跟着这个消息唏嘘之前,得先掰扯清楚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首先,大家别一看到“中国产”就先紧张,得看看这卫星导航天线本身是啥性质。 咱们都知道,现在全球供应链是连在一起的,很多民用电子零部件都是中国生产的,毕竟咱们的制造业覆盖广、性价比高,小到一个天线、一个芯片,卖到全世界太正常了。 这些零部件本身是民用级的,不是专门为军事用途设计的,就像咱们平时买的电脑配件、手机零件一样,生产出来是给各行各业用的,至于买家拿到手之后怎么用,有时候还真不是生产方能直接控制的。 “沙赫德”无人机本来是伊朗的型号,俄罗斯后来开始复制生产,说白了就是借鉴技术自己造。 但不管是伊朗原版还是俄罗斯复制版,无人机要能精准飞行,卫星导航天线是关键部件,没有这东西,无人机很容易飞偏。 可问题是,为啥会用中国产的天线?大概率还是因为供应链的现实,要么是俄罗斯自己造不出同等性能的,要么是从其他地方买不方便,而中国产的民用天线在国际市场上容易买到,性能也能满足需求,所以才会出现在这架无人机上。 中国一直站在中立立场上,不向任何冲突方出售武器,这是明确的态度。 这次出现的是民用零部件,不是军用装备,两者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就像其他国家的民用零件也可能出现在冲突地区的装备上一样,不能因为某个零部件的产地,就给生产国扣上“选边站”的帽子。 谢尔盖专家提到的“质疑库存”,反而更值得关注,这是不是说明俄罗斯在无人机生产上,可能面临着产能或者库存不足的问题? 不然不会刚下线的新机就急着投入使用,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冲突中装备补给的真实状态。 这件事表明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也显示出了俄乌冲突背后装备供应的现实困境。 看国际新闻的时候,别光盯着“某国产”这几个字,得往深了想:这个部件是民用还是军用?它是怎么流入冲突地区的?背后反映了冲突双方哪些真实的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