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底的一天半夜,叶剑英刚在西山落脚,电话铃响,秘书一接听,里面只有五

混沌于浮云 2025-10-23 18:54:30

1976年9月底的一天半夜,叶剑英刚在西山落脚,电话铃响,秘书一接听,里面只有五个字:“收拾,换地方。”这已经是当晚第三次转移,可谁都知道,那个时候不是讲舒服的时候,这老帅是在用脚步丈量安全。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广东梅县雁洋堡一个客家家庭,原名宜伟,字沧白。从小接受教育,1917年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技能,毕业后投身军旅。1920年加入孙中山护法军,参与南方革命活动。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教官,负责军官训练,为革命军队打下基础。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与广州起义,领导武装斗争。起义后,1928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提升理论水平。1934年长征期间,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协调部队行军和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叶剑英担任八路军参谋长,处理后勤和情报事务。1941年返回延安,主管总参谋部工作,规划军事战略。1945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参与党的决策。解放战争中,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和北平市长,指挥华北战场,主持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后,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领导华南解放和建设。1955年获授元帅军衔。随后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参与国家军事和立法。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北京局势复杂,叶剑英开始多次转移住所以确保安全。他从中南海临时宿舍移出,警卫跟随,乘黑色轿车离开。车队在北京城内移动,从西郊别墅到军区大院,再到机关后方小平房,每次停留短暂。叶剑英携两个牛皮纸箱,内装党和国家机密文件。他亲自检查箱子,捆绑牢固,确保文件完整。一次转移中,路面泥泞,司机建议走平坦大路,叶剑英选择山间小道,车在崎岖路上行驶,他注意周边情况。 9月底一天半夜,叶剑英抵达西山,刚落脚,电话响起,秘书接听,对方说“收拾,换地方”。这是当晚第三次转移,警卫收拾物品,叶剑英跟随他们继续向下一个地点移动。他明白形势严峻,通过转移避开监视。期间,在北京一处茶馆与老同志会面,围坐角落讨论国家事务。通过渠道获知一些人企图攫取权力,叶剑英决定与华国锋联手。10月4日傍晚,叶剑英穿中山装,从住所乘军车前往怀仁堂。 叶剑英的这些转移不是随意举动,而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早在9月中旬,他就从中南海移到玉泉山9号楼,避免直接接触一些人。转移时,车队选择不同路线,确保不被跟踪。那些日子,叶剑英保持警惕,文件箱始终随身,包含重要历史记录和国家资料。他亲自处理文件,叠整齐后用绳子固定。一次雨后转移,车子在山道上颠簸,叶剑英坐在后座,观察路边环境。 在北京茶馆会面时,叶剑英听取汇报,交换意见。这次会面帮助他了解更多信息。随后,他通过秘密渠道确认一些人活动频繁,叶剑英与华国锋商议对策。10月4日,他从住所出发,车牌遮挡灰尘,前往怀仁堂准备行动。这些步骤显示叶剑英在关键时刻的谨慎。 10月6日凌晨,叶剑英与华国锋等人在怀仁堂指挥行动,华国锋坐镇正厅,行动队员集结。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先后进入会议室,警卫宣布隔离审查,他们被带离。随后,江青在北京住所被捕,行动队员将其带走,国家避免进一步动荡。行动后,叶剑英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参与党的领导。 1978年,叶剑英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主持立法会议,审议法律草案。他在会议厅听取报告,签署文件,推动人大制度建设。1983年,叶剑英不再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但仍参与高层事务。1985年9月,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退休,移居北京住所,减少公务。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的遗体安放在医院,党和国家领导人吊唁,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骨灰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