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卖货收钱就涉帮信罪”了! 银行卡突被冻就涉罪?帮信罪新规“精准拆弹”,这些冤案能防了 “帮朋友代收笔‘游戏退款’,银行卡就被冻结,自己犯罪嫌疑人?”大学生小张的经历,道出无数普通人的遭遇。2025年7月28日“两高一部”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前,帮信罪的司法认定常陷入简单化困境:“明知”认定靠推定、入罪标准模糊,部分案件仅依据资金流向或行为表象就定罪,让不少无辜者遭殃。 河南开封养牛户王女士的经历更令人揪心。她养牛八年,2025年初为周转资金卖掉30头牛,山东买家临阵改转账并多给4万补偿,50万到账后牛被拉走。可当天取钱时,账户因涉诈冻结——这笔钱竟是诈骗分子骗来的养老钱。牛没了、钱冻了,全家生计陷入绝境,直到事件引发关注才迎来解冻曙光。 西安的卓某某则因卖手机身陷“网逃”风波。2025年3月,他在闲鱼挂售全新手机,买家以“省平台费”为由转线下交易,通过货拉拉取走手机并转账16163元。几天后,银行卡被广西岑溪警方以涉诈冻结。他提交交易记录和发票说明情况,请求本地协查,却被要求必须自费赴广西,拒绝后竟被列为“网逃”,最终警方赴西安调查才洗清嫌疑。 四川成都原先生也遭无妄之灾。2025年4月,他在闲鱼卖掉结婚金镯,5.6万元货款中5万元来自涉诈资金,不仅银行卡被冻,8月这笔钱还被司法划扣,落得“金镯易主、钱款无归”,沟通无果后只能准备行政诉讼。 刚毕业的小李因好心惹祸。朋友以“银行卡限额”为由,让他代收5万元“工程款”并转走,承诺给200元辛苦费。不料这笔钱是网络赌博赃款,他被拘留14天,即便有聊天记录证明不知情,案件仍拖近一年才不起诉。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2020至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此类案件达23.02万件,不少案件忽视行为人主观认知,仅以“资金经过账户”就推定犯罪,违背了主客观一致的定罪原则。 如今新司法意见的出台终结了这一乱象,其核心亮点在于明确了“明知”的认定规则与入罪门槛,从根源上避免“客观归罪”。 在“明知”认定上,新规确立“综合判断+反证优先”原则,不再搞“一刀切”推定。认定行为人是否“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需结合八大因素综合考量:包括行为人的认知能力、既往经历、交易对象关系,提供帮助的时间、方式、次数,是否获利,以及交易价格是否明显异常、是否采用加密通信等规避监管的措施等。新规还新增三种可推定“明知”的情形,如提供的电话卡被用于违法设备、被金融机构警示后仍继续行为、事先准备应对调查的话术等,但明确指出有相反证据可推翻推定。这意味着,像小李能提供聊天记录证明善意代收、卓某某能出示交易凭证的情况,均可通过反证自证清白。 在入罪门槛上,新规明确帮信罪需同时满足“主观明知”和“情节严重”两个要件,且必须先行查证流入资金中被帮助对象的涉嫌犯罪金额已达入罪标准,防止仅以“情节严重”直接定罪 。其中,涉“两卡”案件的“情节严重”标准被进一步细化:出售、出租本人3个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并达到相应流水金额,或收购、出售、出租电话卡20张以上(不再区分本人与他人),即属于入罪情形 。 同时,新规坚持宽严相济,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以及处于犯罪链条末端、情节较轻的人员,依法从宽处理 。这让司法认定既有刚性标准,又有人文温度。 从“收钱就担责”到“主客观一致才定罪”,这不仅是司法技术的进步,更重锚了罪刑法定原则。普通人不必为正常交易恐慌,留存好交易凭证、沟通记录等即可自证清白;司法机关能精准打击真正的“两卡”犯罪团伙,实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赢。当法律既看“钱去哪了”,更查“人知不知”,才能真正“罚当其罪”。
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卖货收钱就涉帮信罪”了! 银行卡突被冻就涉罪?帮信罪新规“精准
自在聆听鸟语
2025-10-16 09:47:5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