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

千浅挽星星 2025-11-25 20:16:59

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   1976年的春天,在北京故宫武英殿,青铜器鉴定大家马承源,在一尊被行内人唤作“饕餮纹铜尊”的大家伙面前停下了脚,这尊器物正准备打包装箱,送去美国参加那个名为“出土文物展”的大项目。   按理说,这尊高38.8厘米、造型呈严肃“亚”字形的重器,早已被断定为“无铭文”的素器,在库房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十年。   但马承源盯着那几道工艺繁复的镂空扉棱,心里那股子行家的执拗劲犯了:这么精美的西周早期礼器,规格高到能敬神祭祖,怎么可能肚子里没点墨水?他不甘心光用眼睛看,索性把手探进了尊口深处,在那常人视线达不到的内底一寸寸摸索。   这一摸,指尖传来了极其微妙的顿挫感,不是铸造留下的平滑流线,也非岁月的侵蚀坑洼,那是被厚重锈迹和硬土封印住的有秩序的起伏——是文字。   就在这一瞬间,文物的命运线与历史的真相线猛然交汇,但在被马承源那双“神手”触碰之前,这件国宝的日子过得简直可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   1963年的宝鸡贾村,一个夜晚,为了防止屋后那三米高的土崖垮塌伤人,陈家老二挥着镢头正在修整崖面。   一锄头下去,并没有铲下黄土,反而传来一声闷响,土里露出了个泛着幽幽绿光的“硬疙瘩”,陈家人那是实打实的庄稼汉,哪里识得什么饕餮纹、十字镂空,把泥土抠干净后,这尊后世价值连城的青铜尊,极其务实地沦为了陈家的“玉米罐子”。   到了1965年秋风起的时候,陈家日子过得紧巴,实在没辙了,就把这用了两年的“粮食罐”抱出了门,想换点现钱。   但这买卖做得并不顺当,好几家废品收购站一看这家伙锈迹斑斑还得去泥除锈,嫌麻烦直接拒收。   这宝贝在当时差点就真的只能当破铜烂铁论斤称了,好在最后有家收购站松了口,双方以30块钱成交。   在那个年代,30块钱不是小数目,足够一家老小嚼裹两个月,陈家人欢天喜地地拿着钱走了,却不知身后那个差点进熔炉的大家伙,即将在生死边缘迎来第一次转机。   宝鸡博物馆的佟太放也是个眼尖的主,在废品站的一堆破烂里,眼光毒辣地把它“得”了出来,随后馆里几位负责人迅速拍板,原价30块给“赎”了回博物馆。   即便进了博物馆,它也只是作为一件造型精美的“哑巴”文物沉默着,直到十多年后在北京遇到了马承源。   马承源认定那手感底下藏着大秘密,硬是拦下了打包程序,坚持要把尊送去进行专业的除锈清理。   清理工作由专家徐毓明接手,随着陈年的锈痂被一点点剔除,那个曾装着陈家玉米的内底,竟然真的浮现出了密密麻麻的文字——12行,122个字。   随着铭文被唐兰、李学勤等顶尖学者逐字破解,一段关于周成王的宏大叙事浮出水面,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叫“何”的贵族的赏赐记录,更是在字里行间,石破天惊地亮出了四个字:“宅兹中国”。   这四个字一出,学界沸腾,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在目前已知出土文物中的最早实物记录。   虽然那时的“中国”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之中,但这确实是华夏文明“居中而治”理念最硬核的证据,直接坐实了武王克商后营建东都的战略意图。   原本计划赴美的一纸清单被紧急修改,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哪里还舍得让它轻易出境,直到1980年,“伟大的中国青铜器”展览再次赴美,美方点名非要这件重器不可。   几经博弈协调,它终于成行,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份天价保单——3000万美金。   从1965年的30元人民币收购价,到1980年的3000万美金保额;从废品站随时可能被熔化的烂铜,到证实“中国”由来的镇国重器。信息来源:《这件国宝曾流落废品收购站差点被毁!之后的发现令人震惊……》长江日报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