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褚时健伸手拉了濒临倒闭的延安卷烟厂一把;二十多年后,他出狱种橙滞销,

千浅挽星星 2025-11-25 20:16:59

1994年,褚时健伸手拉了濒临倒闭的延安卷烟厂一把;二十多年后,他出狱种橙滞销,烟厂二话不说买下136吨橙子。   那一年的延安卷烟厂,处境像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动的香烟,机器设备老得转不动,几千名工人的工资条已经断档了三个月,也就是在这当口,厂长硬着头皮,敲开了千里之外“亚洲烟王”褚时健的大门。   按理说,两家厂体量悬殊,一个是连年亏损的地方老国企,一个是品牌价值几十亿的行业巨头,这就是纯粹的同行冤家。   但身在巅峰的褚时健,听完对方的惨状,只说了一句听起来最不像生意人的话:“都是办实业的,工人要吃饭,能帮就帮。”   在1979年褚时健刚接手玉溪卷烟厂时,面对的也是个烂摊子,他当时干的第一件事不是抓利润,而是用了四个月时间突击盖起三栋宿舍楼,甚至为了让肚里没油水的工人吃上肉,哪怕是用珍贵的香烟去四川换火腿也在所不惜。   带着这股子“护饭碗”的劲头,褚时健不但没要一分钱的技术转让费,还直接从红塔山调派了最核心的技术团队开进延安。   那些技术员也没把自己当外人,一进车间就撸起袖子拆设备、改配方,褚时健本人更是两次亲赴延安,一点架子没有,就那么蹲在车间里,整整盯了一天的生产线,从烟叶的加工工艺到最后出厂的味道,手把手地教。   他临走时留下的那句“做烟和做人一样,得实打实,不能偷工减料”,硬是把这家濒临破产的小厂,在短短半年内拉回了生龙活虎的正轨,工人们领到了拖欠的工资和奖金,厂里感激涕零,送去一块“雪中送炭”的牌匾。   1999年那场震惊全国的风波,将71岁的褚时健从巅峰打入谷底,经历了丧女之痛和牢狱之灾。   当他在2002年因为严重糖尿病获准保外就医时,人们以为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会就此隐入尘烟。   可谁也没想到,74岁的他,转身拖着病体上了荒草丛生的哀牢山,要在几千亩荒地上从零开始种橙子。   那几年的哀牢山,缺水没电,褚时健带着妻子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像当年在车间里死磕技术一样,拿着试管化验土壤成分,满山转悠研究引水修路。   从种下树苗到挂果,中间隔着漫长而寂寞的六年。直到2012年前后,第一批大规模成熟的橙子因为缺少市场知名度,几十万斤积压在仓库里,眼看心血就要烂在手里。   消息传到了延安,如同当年的求助信一样,这一次是报恩的接力棒。   延安卷烟厂的老厂长虽然退休了,但老工人们坐不住,那股念恩的火苗直接烧到了新任领导的办公桌上:“当年人家褚厂长救了我们全厂人的命,现在他有难,我们不能装作看不见。”   没有任何商业谈判的拉锯,延安卷烟厂的新班子雷厉风行,派出采购团直奔云南,大笔一挥,一次性买下了136吨橙子。   这个数字惊人,直接消化了当时库存的三分之一,这批被当作职工福利分发的橙子,被延安的工人们嚼出了特殊的味道——那是二十年前那次无私援助的回甘。   这一大单生意,成了“褚橙”起步阶段最关键的助推力之一,当得知这批巨额订单来自延安时,那个在荒山上吃尽苦头都没低头的老人,那一刻却红了眼眶,哽咽着说:“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他们还记着我。”   从香烟到橙子,从“亚洲烟王”到“种橙老人”,这中间隔着命运的巨大落差,却被一种最传统的中国式情义填平了。   2019年褚时健安详离世,但他留下的故事却像那片依然硕果累累的橙园一样,反复印证着一个道理:在看似冰冷的商业世界里,极致的善意和过硬的人品,才是那个能穿越周期、在最低谷处接住你的最强底牌。  主要信源:(界面新闻——【中国企业家】褚时健:我已经甘心了 我筋疲力尽了)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百年轶群

百年轶群

3
2025-11-25 21:00

做人永远是第一位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