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高市早苗在二十国集团峰会结束后召开记者会回应中日紧张局势时表示,中

老明看人生百态 2025-11-25 05:16:15

11月23日,高市早苗在二十国集团峰会结束后召开记者会回应中日紧张局势时表示,中日对话的大门仍然敞开,持开放的态度,但日本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变。 “愿意对话,但错就是不认,话还能这么圆?”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就像一个人闯了祸,嘴上说着“咱们好好谈”,可转身又把责任全推给对方,自己连一句道歉都没有。这不是讲和,是“碰瓷”。 11月23日,G20峰会刚结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记者会上放了两句话:一是“中日对话的大门始终敞开”,二是“日本的立场不会变”。听起来挺体面,可细品一下,味道全变了。 她所谓的“立场不变”,说白了,就是拒不撤回她在11月7日国会答辩时抛出的危险言论——把“台湾有事”与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挂钩。这话什么意思?就是暗示一旦台海生变,日本自卫队可能出兵介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表态,而是踩了中国的红线,直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底线。 更讽刺的是,她嘴上说着“愿谈”,可峰会期间,中方压根没安排任何高层会晤。这不是中方不给机会,而是日方自己把路走窄了。你一边想握手,一边往对方伤口上撒盐,这叫诚意吗? 过去这些年,中日经贸往来密切,中国长期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日本车企、电子产品、旅游、农业,哪个行业不依赖中国市场?可高市早苗一句话,让这些现实利益瞬间变得脆弱。 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发布赴日旅游风险提示,教育部也提醒谨慎赴日留学。这不是情绪化对抗,而是用行动告诉对方,主权问题没得谈,伤害利益就得付出代价。 市场反应最真实。东京股市相关板块应声下跌,北海道的温泉酒店预订率掉了四成,大阪的免税店老板直呼“冬天比往年冷”。一个国家的外交,不该由少数政客的意识形态绑架全体国民的饭碗。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市早苗这套说辞,背后藏着更大的政治算计。她所属的派系向来以右翼立场著称,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历史、推动修宪扩军,哪一样都不是新鲜事。这次拿台湾问题做文章,表面是“安全关切”,实则是为日本军事松绑找借口。 她甚至还在考虑恢复旧日军的军衔称谓,这难道只是“文化复古”?一个曾给亚洲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若在21世纪重走以前的老路,亚洲谁能安心? 国际上,她的表演也没赢得多少掌声。G20联合宣言在美国反对下仍获通过,说明多数国家不愿被单边主义裹挟。中国在峰会期间与多国密集沟通,推动全球南方国家话语权提升,而日本却在关键议题上孤立无援。 更尴尬的是,连日本国内都看不下去了。百余名民众在首相官邸前集会,高喊“撤回发言”“不要战争”。前首相野田佳彦公开批评她“言辞越界”,政界人士纷纷质疑她对安保法的理解是否到位。连资深媒体人木村知义都说:“再这么下去,日本经济撑不住。”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如果外交只是为了讨好国内极端势力,而不是为了国家长远利益,那这种“强硬”能维持多久? 其实,中日之间并非没有出路。中方从未关闭沟通渠道,在多边场合也保留了接触空间。但前提是,日方必须正视问题根源,不是中国不愿谈,而是日本必须先认错、撤回错误言论,用实际行动重建信任。 否则,嘴上说“开门”,手里却攥着刀,谁敢进来? 我觉得,真正的外交智慧,不是在国际舞台上逞口舌之快,而是在国家利益与地区和平之间找到平衡点。日本曾是亚洲经济的领头羊,如果因为少数政客的执念,沦为地缘博弈的棋子,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带来的好处包括:区域稳定能让日本企业安心投资,中日合作可在环保、老龄化、新能源等领域创造新增长点。与其赌美国会不会出兵,不如想想怎么让本国年轻人有工作、老人有保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老明看人生百态

老明看人生百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