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印度消息 11月24日,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全球所有使领馆全面恢复给中国护照办旅游签,不再只限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四个地点。今年10月底加尔各答到广州首航落地,两国断了五年的飞机和签证大门一起重新打开。 你敢信吗?一个国家花了五年时间,才终于想起来给中国游客开门。2025年11月24日,印度正式宣布:全球所有驻外使领馆,全面恢复为中国护照持有人办理旅游签证。这意味着,从纽约到巴黎,从东京到悉尼,任何地方的中国公民,只要想办,就能申请去印度旅游。 听起来是不是挺热闹?可我反而有点担心:这扇门,关了五年,现在一开,真能迎来大批中国游客回归吗? 要知道,2019年,中国赴印游客有34万人次。那时候,泰姬陵的清晨总能看到举着小旗的旅行团,菩提伽耶的禅堂里也常有中国面孔静坐冥想。可这五年,世界变了。东南亚早就成了中国游客的“后花园”。越南会安的灯笼街、马来西亚槟城的壁画巷、斯里兰卡的高山茶园,一个个都抢在印度前面,把中国游客的心“拿捏”住了。 印度现在想杀回来,光靠一句“我们开放了”可不够。现实是,它的门槛比别人高得多。今年7月刚试点恢复签证时,很多人就傻眼了:银行流水要10万存款,还得冻结1万元三个月;无犯罪证明必须公证;行程单要用英文写得清清楚楚;整个流程走下来,至少15天。这哪是欢迎你去旅游?更像是在考验你有没有“资格”去。 对比一下:泰国落地签几分钟搞定,新加坡电子签24小时出签,日本更是对中国部分城市推行简化材料。人家是张开双臂,印度却是竖起一堵墙。有旅行社朋友跟我说,上半年有不少客户本来计划去印度,结果一看材料清单,转头订了印尼巴厘岛。“不是不想去,是太麻烦了。”他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点无奈。 就算你千辛万苦拿到签证,到了印度,挑战才刚开始。我在查资料时看到一组数据:目前印度只有12%的星级酒店提供中文服务,热门景区七成没有中文导览牌,新德里机场的免费Wi-Fi覆盖率还不到40%。你想想,人生地不熟,手机连不上网,问路没人懂中文,连菜单都看不懂,这种体验,谁愿意再来第二次? 更别提安全问题。去年针对外国游客的治安案件上升了18%,女性游客在出行时的安全顾虑明显高于东南亚国家平均水平。再加上饮食卫生、交通混乱、偏远地区夜间出行不便等问题,很多潜在游客心里都画了个问号。 可话说回来,印度也不是没机会。它有泰姬陵这样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有恒河夜祭的神秘仪式,有拉贾斯坦邦的沙漠宫殿,还有全球闻名的瑜伽和冥想文化。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吸引力。而且,中印直航正在逐步恢复:靛蓝航空已开通德里—广州航线,东航也计划从2026年2月起执飞新德里—上海直航。交通便利了,出行成本自然会降。 问题在于,印度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我认为,关键不在于建多少豪华酒店,而在于能不能让普通游客感到“被欢迎”。比如,能不能恢复电子签证通道?能不能简化材料要求?能不能在主要机场和景区增加中文标识和翻译服务?能不能建立针对中国游客的安全保障机制? 这些不是“额外服务”,而是基本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果印度真想吸引中国游客,就不能只把他们当“钱包”,而要当成“客人”来尊重。 这背后,其实不只是旅游的事。人员往来是国与国关系的温度计。从2020年边境摩擦导致双边交流冻结,到如今重启直航、全面开放签证,这一步确实走出来了。但它象征的意义大于实际效果——至少目前是这样。 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能不能繁荣,从来不只是政策说了算。政策是敲门砖,真正的考验,是落地后的每一步体验。印度现在拿到了入场券,但能不能赢得人心,还得看它接下来怎么做。 毕竟,游客可以一时被新闻吸引,但不会一直为情怀买单。风光再美,也抵不过一次糟糕的旅程带来的阴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用户48xxx56
拉屎印度人拒绝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