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诸子中弘历出身最低,为何却在康熙众多皇孙中脱颖而出? 谁能想到,后来稳坐六十年龙椅的乾隆帝弘历,在雍正的儿子里,曾是最“拿不出手”的那一个。他的生母钮祜禄氏,早年只是雍亲王府里的“格格”,这可不是电视剧里的贵气封号,搁当时就是没正式名分的侍妾,比侧妃低两级,连抚养亲子的资格都得皇帝特批。 反观他的弟弟弘昼,生母是正经的裕妃,出身甩了弘历几条街。可偏偏是这个“庶出小子”,成了康熙晚年最上心的皇孙,甚至有人说,雍正能继位,都沾了儿子的光。 这一切的转折,藏在康熙六十一年的那个春天。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在圆明园摆了桌赏花宴,特意请父亲康熙过来小聚。酒过三巡,胤禛“不经意”地提了句:“皇阿玛,臣的两个儿子还没给您请安呢,要不要见见?”康熙随口应了声,他见过的皇孙没有几十个也有十几个,本没当回事。可当十岁的弘历和弟弟弘昼站到跟前时,康熙的目光一下就被弘历钉住了。 这孩子长得周正,眼神亮得像有光,行礼时腰杆笔挺,不慌不忙,完全没有一般小孩见了皇帝的瑟缩。康熙越看越喜欢,当场就考他背书,不是简单的三字经,是儒家经典《论语》。弘历张口就来,从头到尾没打一个磕巴,连注释都讲得条理分明。旁边的弘昼却紧张得攥着衣角,连话都说不利索。康熙当即拍了桌子:“这孩子有福气,跟朕回宫里住!” 这一留,就是半年多。康熙把弘历带在身边,亲自教他读书、射箭,连批阅奏折时都让他在旁边站着,潜移默化教他帝王心术。有次康熙去热河围猎,射中一头熊,让弘历补射“收尾”。可弘历刚骑马过去,那头倒地的熊突然扑了起来,随行的侍卫都吓傻了,弘历却稳稳坐在马上,面不改色。康熙赶紧补射将熊击毙,事后对妃子说:“这孩子命硬,将来肯定是大福之人。” 弘历能出圈,不全是运气。他的生母钮祜禄氏虽然出身不高,但性子沉稳,把他教得极有规矩;而雍正的“助攻”更关键。当时九子夺嫡闹得正凶,雍正故意摆出“不争”的姿态,天天在家念经礼佛,只管好自家一亩三分地。 康熙对这种“佛系”态度很满意,觉得他不会像其他皇子那样结党营私。而让弘历出面,就是雍正递出的一张“感情牌”,既展示了自己家庭和睦,又让康熙看到了大清未来的希望。 要知道,康熙晚年最愁的就是江山传承。废太子两立两废,其他皇子斗得你死我活,他甚至动过“传位给皇孙”的念头,比如之前看重过废太子的儿子弘晳。但弘晳太像他爹,锋芒太露,而弘历的沉稳、聪慧,刚好戳中了康熙的心思。康熙甚至亲自为弘历挑选老师,还在密谈中问过雍正关于弘历的学业,这态度明摆着是把弘历当成“隔代继承人”培养。 这份知遇之恩,成了弘历一生的执念。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昭告天下:“朕最崇拜的就是皇祖,要是朕能活够久,在位绝不敢超过六十年。”后来他真的在乾隆六十年退位,把皇位让给嘉庆,只为遵守对康熙的承诺。 他执政时,不管是修《四库全书》还是下江南,都要先翻康熙的起居注,照着皇祖的路子来。在他的诗里,提到康熙的次数比雍正多十倍,字里行间全是敬畏。 说到底,弘历的脱颖而出,是“天时地利人和”凑齐了。出身低让他更懂藏拙和奋进,雍正的低调铺垫给了他机会,而康熙晚年对“稳定”的渴求,刚好和他的特质完美契合。没有康熙的一眼相中,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乾隆盛世;而没有弘历的争气,雍正的夺嫡之路可能还要多些波折。这爷孙俩的缘分,不光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更稳住了一个王朝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