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马褂的含金量有多大?表面看很威风,其实在御赐冠服中级别最低 一提到清代的黄马褂,多数人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影视剧里的画面,官员穿着明黄色褂子昂首阔步,就算犯了错,只要亮出这件“圣物”,连刑部官员都得先掂量掂量。但在真实的清代御赐服饰体系里,黄马褂的“含金量”远没这么夸张,说它是御赐冠服里的“起步款”都不为过,比它金贵的服饰随便一找就有四种。 先得说清楚,黄马褂本身就分三六九等,不是所有“黄褂子”都算荣誉。清代史料《啸亭续录》里记载,皇宫里的侍卫,比如领侍卫内大臣、御前侍卫这些人,上班必须穿黄马褂,这叫“职任褂子”,说白了就是“工作服”。这种褂子衣长只到大腿根,袖口有长有短,纽襻还是黑色的,纯粹是为了彰显皇权威严,跟个人功劳半毛钱关系没有,下班就得脱下来交还。 还有一种“行围褂子”,是皇帝去木兰围猎时的“奖品”。谁打猎物最多、射箭最准,皇帝就赏一件,但这褂子只能在围猎期间穿,回去就得收起来,平时敢乱穿就是僭越。 真正能算“荣誉象征”的是第三种,“赏赐黄马褂”,这种纽襻是和衣料一样的明黄色,专门赏给战功卓著的三品以上武官,文官想拿就得在战争里立大功,比如搞后勤、献奇策,从乾隆十一年才开了文官受赏的先例。 可就算是最金贵的赏赐黄马褂,在御赐服饰里也排不上号。首当其冲的就是蟒袍,这才是真正的“身份硬通货”。清代礼制里,蟒袍的等级看“蟒爪数量”,皇帝穿五爪龙袍,皇子、亲王穿四爪蟒袍,品级越低,蟒的爪子数量越少、纹路越简单。 比如《水浒传》里柴进穿的“团花蟒袍”,放到清代得是亲王级别才能穿,黄马褂连蟒纹都没有,根本没法比。浙江博物馆就藏着清代蟒袍,上面的四爪蟒栩栩如生,光绣工就比黄马褂的光板布料金贵十倍。 比黄马褂高级的还有“端罩”,这是皇族和高级官员的“冬装顶配”。它是用紫貂、青狐这些珍稀毛皮做的,按品级分颜色,皇帝的端罩是黑狐皮镶金边,亲王用紫貂,一品官员只能用青狐。 这种服饰不光保暖,更是身份的直接体现,能穿端罩的,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朝廷重臣,而黄马褂连皮毛都没有,寒冬腊月里根本撑不起场面,论稀缺性和象征意义,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再说说“补服”,也就是官员胸前绣着飞禽走兽的外套。补服的等级一眼就能看明白: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连九品都有练雀可绣。这种服饰是“常服标配”,不管上朝还是办公都得穿,代表的是实打实的官职品级;而黄马褂只是“额外赏赐”,平时还不能随便穿,只能在庆典、祭祀这些场合亮出来,实用性和日常象征意义都远不如补服。 最能碾压黄马褂的,其实是“花翎”。花翎是插在帽子上的孔雀羽毛,分单眼、双眼、三眼花翎,眼数越多等级越高。三眼花翎整个清代只赏过七个人,连和珅都只拿到过双眼花翎。花翎和黄马褂常一起赏赐,但主次分明,史书里记载“赐花翎、赏穿黄马褂”,花翎永远在前。因为花翎代表的是“世袭特权”和“极致恩宠”,而黄马褂只是“荣誉服饰”,一旦官员犯事,黄马褂会被收回,花翎却要到重罪才会剥夺,分量完全不同。 说到底,黄马褂的“威风”,更多是沾了“明黄色”的光,这颜色是皇帝专用,旁人不能乱穿。但在清代严格的服饰等级里,它没有蟒袍的纹路、没有端罩的珍稀、没有补服的实用、没有花翎的尊贵,只能算“皇权周边入门款”。 那些影视剧里穿黄马褂就横着走的场景,不过是艺术加工,真实历史里,要是有官员敢穿着黄马褂在穿蟒袍的亲王面前摆谱,怕是刚出门就得被侍卫拉下去治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