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金店这事儿, 比起出轨本身, 更让人恶心的是 那个拍视频还发出去的人! 这哪是什么简单的报复,分明是拿别人的隐私当利刃,狠狠往人身上捅,要把对方的人生搅得天翻地覆啊! 金店柜台前的电子秤还闪着绿光,监控录像里的拥抱画面已像病毒般钻进本地每个聊天群。 最初只是十几秒的片段,被人用红色箭头标出“就是她老公”,配文“大家快看看这对狗男女”。 转发开始带着明确的指向性,有人刻意@当事人的妹妹,有人把视频截图发到孩子所在的小学家长群。 试探性的攻击像潮水漫过脚踝,很快就变成了淹没头顶的海啸——金店的电话被打爆,老人买菜时被邻居指指点点。 拍视频的人握着手机时,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按下的不是发送键,而是碾压机的启动开关。 孩子书包上挂着的奥特曼挂件,突然成了同学嘴里“小三儿子的玩具”;老人常去的菜市场,摊主悄悄把她常买的豆腐收进了柜台最里面。 “出轨者不配谈隐私”的论调在群里刷屏,可翻开《民法典》第1032条,隐私权的边界从未因道德评价而移动。 就像小偷该被抓,但没人有权利闯进他家拍视频发网上;骗子该被惩罚,可谁也不能逼着他站在大街上被人扔鸡蛋。 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总在把类似的“抓小三”“捉奸”视频推给更多人。 技术降低了作恶的门槛——从前要打印传单满街贴,现在只需手指一划,就能让一个人的人生在24小时内崩塌。 金店卷闸门落下的那天,老板蹲在台阶上抽了半包烟。 玻璃门上“开业大吉”的红绸布还没褪色,却已经映不出任何体面的影子。 有人说这是“自作自受”,可当隐私成了可以随意剥夺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的手机相册、聊天记录,又何尝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今天你围观别人的狼狈,明天可能就有人对着你的生活按下录制键。 孩子转学那天,妈妈把他的奖状一张张从墙上揭下来。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空荡荡的墙上,留下的印痕像一道道永远消不掉的疤。 我们究竟是在惩罚过错,还是在享受毁掉别人的快感? 这个问题,比金店老板的出轨更值得每个人深夜里想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