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两名木匠在修缮应县木塔时,无意间发现二层的佛像背上有处暗门,他们激动地伸手去掏,结果竟是只死耗子! 千年古塔藏着什么秘密?两名木匠维修时意外发现佛像背后的小洞,满怀期待地伸手探宝,没想到掏出来的第一个”宝贝”竟然是只臭烘烘的死耗子!这个看似搞笑的开场,却意外开启了新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即公元1056年,总高67.31米,相当于现在20层楼房高。这座近千年的古建筑在1974年迎来了一次例行维修,当地文管部门请来了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和木匠进行修缮工作。 参与这次维修的主要有三个人:负责泥塑修复的老艺人韩佃翰,以及来自马峪村的两名王姓木匠。韩佃翰是当地有名的泥塑修复师傅,祖传手艺在应县小有名气。两名王姓木匠分别是五十多岁的老王和二十多岁的小王,叔侄关系,都是当地有名的木工好手。 1974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叔侄二人正在检查木塔第二层的楼板结构。小王在检查主尊释迦牟尼佛像周围的木结构时,意外发现佛像背部有一块漆面脱落,露出了一个小洞。出于好奇,小王用手轻轻扩大了洞口,然后伸手进去摸索。 谁知道第一下摸到的竟然是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拽出来一看,吓了一跳——居然是一只已经干瘪的死老鼠!小王当时就被恶心得够呛,但老王却觉得有门道。他分析说,老鼠钻进去肯定是闻到了什么味道,里面可能真的藏着什么东西。 老王的判断没错。两人继续探查,发现洞内确实有个硬邑邑的金属物件。为了取出这个东西,他们将洞口扩大到二十厘米见方,取出了一个精美的银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放着珠宝玉石、字画卷轴等物品,两人顿时眼前一亮。 人性的贪婪在这一刻显露无遗。面对这些看起来价值不菲的宝物,两人商量后决定据为己有。他们将银匣交给老王保管,然后重新封堵了洞口,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可是,纸包不住火。维修结束后,文管所工作人员例行检查时发现了佛像背后明显的新封堵痕迹。这种粗糙的掩盖手法瞒不过经验丰富的文物工作者。很快,公安部门介入调查,矛头直接指向了参与维修的几个人。 当警察找到马峪村时,老王和小王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老王吓得从炕上摔了下来,两人最终选择坦白交代,主动上交了所有文物。 经过专家鉴定,这批文物包括珠宝玉石、沉香木、檀香木、香泥饼等,还有两幅珍贵的字画和两颗佛牙舍利。特别是那两颗佛牙舍利,被佛教界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圣物。有佛教典籍记载,公元486年,释迦牟尼涅槃,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舍利,而应县木塔发现的这两颗,经过各方面考证,被确认为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法》尚未颁布,加上两人主动坦白并完整归还了所有文物,相关部门最终决定不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只进行了批评教育。老王后来经常对村里人说:“那是国家的宝贝,我们不该起贪心。” 这次意外发现引起了巨大轰动。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974~1981年期间,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对多年失修的木塔实施了重点抢险加固工程,文管部门先后五次对木塔进行全面清理,总共出土了158件珍贵文物。 应县木塔的这次文物发现,可以说是歪打正着。如果不是两个木匠的贪心,如果不是他们粗糙的掩盖手法被发现,这些珍贵文物可能至今还埋藏在佛像体内不为人知。从这个角度看,两人的”犯错”反而成了文物发现的契机。 这批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要属两颗佛牙舍利,它们被供奉在银匣内,现在在应县木塔后的大雄宝殿内展出。每年都有众多佛教信徒和文物爱好者专程来此瞻仰这些珍宝。 应县木塔本身就是世界级的文物瑰宝,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而这次意外发现的文物,更是为这座千年古塔增添了无穷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佛牙舍利的发现,让应县木塔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圣地。 从死耗子到国宝,这个戏剧性的发现过程让人啼笑皆非。两个木匠的贪心虽然不对,但客观上却促成了重大文物的重见天日。你觉得这算是歪打正着的好事,还是文物保护中的侥幸?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