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中日若开战,可千万别盲目自信!高志凯的提醒,每个中国人都该听。 说中日

山河又月明 2025-11-22 14:18:33

*警醒!中日若开战,可千万别盲目自信!高志凯的提醒,每个中国人都该听。 说中日若开战别盲目自信,肯定有人要拍桌子反驳,毕竟如今咱中国的实力摆着呢,航母编队能在西太平洋遛弯,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军工体系更是能造出水下大杀器和隐形战机,怎么看都有底气。 可高志凯的提醒真不是泼冷水,国力强是硬实力,但打仗从来不是只看炮弹数量,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暗箭,往往比正面战场的敌人更难防。 别觉得“隐藏的坏人”是危言耸听,全球化确实让交流更方便,但也给了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的机会,有些间谍潜伏的深度和手段,比电视剧里演的还让人后背发凉。 就说2022年被抓的那个董郁玉,听着名头就让人吃惊,《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在央媒干了三十多年,两次拿过中国新闻奖,搁谁眼里都是有头有脸的文化人。 可谁能想到,这个出生在曾遭日军大屠杀的辽宁旅顺的人,竟然给日本当间谍当了几十年。他最阴的一手,是打着环保的幌子推“禁烧秸秆”政策,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写评论,说烧秸秆产生的PM2.5占雾霾总量的30%,还搬来所谓的日本研究数据撑场面,把河南、山东这些农业大省的政府都忽悠住了,立马出台政策,烧秸秆轻则罚两千,重则拘留十五天。 农民们没办法,要么花大价钱买化肥,把好好的地都种板结了,要么就让秸秆堆在田里招虫子,基层治理乱成一锅粥。 后来环保部门实测才知道,这数据被夸大了近十倍,真正的污染源是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而秸秆焚烧后的草木灰本就是天然有机肥,还能抑制病虫害。这哪是环保建议,分明是往中国农业命脉上捅刀子,毕竟农业稳不稳,直接关系到打仗时的后勤保障。 董郁玉的堕落不是一时糊涂,2006年公派去哈佛大学进修时,被美国一个表面搞新闻学术交流的基金会盯上,慢慢被金钱和所谓的“学术自由”拉下水,2010年访问日本时,日本情报机构更是摸准了他痴迷茶道、崇拜日本文学的喜好,安排茶艺大师和作家跟他“偶遇”,再抛出演日本永居权和高额报酬的诱饵,把他彻底拉进了间谍圈子。 从那以后,他就利用职务之便疯狂泄密,2015年甚至把尚未公开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草稿偷拍出去,这份文件里藏着中国未来十年秸秆综合利用的战略布局,一旦开战,农业资源调配的底牌就等于亮给了敌人。 到2022年被抓时,他每周三都去北京某涉外酒店跟日本大使馆的三等秘书接头,那人实际是日本情报机构在华负责人,他光非法收受的间谍经费就有850万,都用来在北京买了好几套房子,家里一台加密笔记本里存着1200多份涉密文件,从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到地方政策执行报告,应有尽有。最终他被判七年,没收全部财产,可这三十年的潜伏造成的损失,不是刑期能弥补的。 你以为这只是个例?那可就太天真了。用户提到的日本药企高管潜伏二十多年当商会副会长,到处做公益装和善,这种操作在间谍圈里算是“标配”。 有数据显示,国家安全机关近年来破获的涉外间谍案中,日本情报机构策划的占比超过三成,这些间谍伪装的身份五花八门,除了媒体人、企业高管,还有学者、留学生甚至公益组织成员。 比如有个日本籍“学者”,以研究中国乡村振兴的名义在西北农村蹲了八年,表面上跟农民同吃同住收集民俗资料,实际是在测绘当地的地形地貌、交通枢纽和粮食储备点,这些数据一旦到了军方手里,开战就是精准打击的坐标。 还有个在苏州工业园开电子厂的日本老板,年年给当地学校捐电脑,跟园区管委会关系打得火热,后来被查才知道,他利用工厂的进口设备,偷偷收集周边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数据,尤其是芯片制造领域的技术参数,转手就卖给日本的科技公司。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情报渗透早就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不是单个间谍在瞎闯。他们在华设立的所谓“研究机构”有上百家,表面上搞经济、文化研究,实际是情报收集的据点,这些机构会定期发布所谓的“中国市场报告”,里面看似是商业数据,实则是经过筛选的工业产能、能源供应、物流分布等关键信息。 有统计显示,仅2023年一年,国家安全机关就查处了17家涉嫌从事间谍活动的境外“研究机构”,其中日本背景的就有6家。 这些机构培养的“线人”遍布各行各业,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被高薪兼职诱惑着收集单位的内部文件;有的是退休干部,抱着“发挥余热”的想法,给境外提供政策解读,殊不知已经触犯了法律。

0 阅读:45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