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先生携家人离开国内,落脚美国,就是想换一种完全可控的生活。 李先生身家不菲,别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他却更相信钱能买来平静。入境没多久,一堆人上门打招呼,律师、医生、保安,甚至警察也会悄悄递个名片。付得起费用,连小偷都懒得惦记他家。 有些细节说出来挺让人心里发堵,学校能专门为李家的孩子安排一条单独路线。办公室的椅子按体型私人定制,医生手机一开随时待命,一言不合画张处方单打车送过来。有人说,钱不是万能,李先生觉得至少能买来一张“绝对安全”的门票。 他身边不少朋友有同样想法。动辄几亿的资产,最怕意外,最怕规则突然变了。用钱买确定,比买名利靠谱。老李心里清楚,什么事都希望明码标价,这才安心。法律文本成了救命稻草,比保姆还可靠。 但同时,当有人问起“那为什么美国富豪很少搬到中国?”李先生还真有点语塞。他在国内的时候,家门口的大妈每天跳广场舞。清晨买烧饼,邻居随手递瓶豆浆。孩子成绩再好,也要和同龄人拼高考,挤同一条阵线。财富不能隔开所有人,连院子都不敢封死人,怕被说有点太“另类”。 这里有个事,外人看不懂。中国社会底层的托底安稳是免费的,不是用钱买来的。李先生半夜想吃串,没有私人厨师,但可以走到街头随便撸。在美国,烧烤摊没那么自由,保镖可以顶门,但热闹得不到。其实,他们之间到底谁更羡慕谁? 生活平稳,是国家送的礼物。每个人心里有张“安心卡”,多钱都买不到。有些人说这份安全没界限,有些人觉得模糊更可怕。人总是怕控制不了命运,怕一夜之间房子不是自己的。但这事在哪儿都不全一样,李先生的选择有人理解,有人觉得不值。 另一边,国内不少做生意的大佬也许在犹豫,是不是应该去买一份绝对可控?可转念一想,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什么都不需要明码标价,人情冷暖不花钱。邻里关系一锅粥,有时候搞不清谁是真朋友。规矩变得挺快,你能抓得住吗? 当然,不同的人选了不同的活法。有人花大价钱,造个高墙,隔绝一切不确定;有人陪着热闹集体,享受广场舞和深夜烧烤的安全感。据说,有些“免费”的东西比豪宅更极致。钱多得能买下半个城市,但有些服务,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 有没有人想过,真要安全,是不是也可能被孤立?美国的“有钱即特权”,有点像自己给自己建了座孤岛。国内“无价托底”,不怕规则变,但有时候太多人掺和也头疼。如果有人不喜欢这种安稳怎么办?能否带着宽容,去适应那种模糊不定的社会关系? 有钱人为何频频选择离开,这事真说不清。是不是安全感的定义变了,还是说他们根本不在乎身边的人?但到底哪种活法更适合普通人,就怕谁也答不上来。 安全到底能不能花钱买断?集体里的安宁有没有数得清的价格?会有人觉得李先生这么做是不是太心急? 这么看下来,生活习惯一旦变成规则,似乎很难再回头。 钱能不能买一个安稳过日子的“爹”?你又会选哪一种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