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犯被斩首时,为何都乖乖地跪在那里?反正都是要死的,他们干嘛不挣扎反抗一下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19 17:03:56

古代死刑犯被斩首时,为何都乖乖地跪在那里?反正都是要死的,他们干嘛不挣扎反抗一下呢? 真实的古代死囚,被拉到法场时,别说反抗了,能自个儿站直了都算是条汉子。 明朝《大诰》里记着呢,死囚犯那“全套装备”,是颈上重枷、手上重镣、脚上重铐,三件套,哐当一下连在一起。这一套家伙事儿,重达几十斤甚至上百斤。 这还没完。古代的天牢阴暗、潮湿、发霉,虱子臭虫满地爬。吃的呢?那是“泔水饭”,能让你吊着一口气就不错了。在这种地方关上几个月,铁打的人也得被磨成一滩泥。 等到了行刑那天,犯人基本都是被狱卒“拖”出牢房的。长时间的折磨,营养不良,加上疾病,很多人早就是形销骨立,气若游丝了。 身体被掏空了,精神防线也早就垮了。 还有一个大杀器,叫“游街示众”。 古人,尤其是读过书的,把“脸面”看得比命重。当一个人在社会意义上已经“死”了,他的反抗意志,也就跟着灰飞烟灭了。 所以,到了法场,别说挣扎了,他整个人都是懵的,能不大小便失禁,全靠最后一口气撑着。跪下,很多时候是一种生理的极限,他根本站不住。 就算你天赋异禀,身体倍儿棒,精神也扛得住。你敢动吗? 这就要说到第二点了,一个比死还可怕的东西——“株连”。 你犯了事,死,可能就是你一个人的事。但你要是犯了“谋反”、“大逆”这种挑战皇权底线的重罪,那对不起,全家老小都得给你陪葬。 秦朝的“灭三族”,汉朝的“夷九族”,到了明成祖朱棣对付方孝孺,那可是史无前例的“灭十族”。这都是写在史书上,血淋淋的教训。 现在,你站在法场上。监斩官在行刑前,都会假惺惺地说几句“一路走好”之类的话。 你以为那是客气?那是最后的警告。 “你乖乖跪下,伸长脖子,一刀下去,完事。你的家人,该流放的流放,该幸免的幸免,咱们按原判来。” “可你,要是敢在法场上闹事,挣扎,甚至骂皇上。嘿,那对不起了,你这就是‘死不悔改’,是‘公然挑衅王法’。你信不信,你刚一动,你全家的判决书立马就得改?你老婆孩子,你爹你娘,可能因为你这一下‘英勇’,全都要掉脑袋。” 这道选择题,你来做,你怎么选? 这根本不是“生”与“死”的选择,而是“自己死”和“全家一起死”的选择。 所以,当那个死囚“扑通”一声跪下时,他背负的,是他身后整个家族的性命。 这是一种被亲情绑架的,最绝望的顺从。 再退一万步,咱就说,你是个孤儿,无牵无挂,你总能反抗了吧? 你还是不敢。因为你怕“死得太痛苦”。 在古人看来,死,也分三六九等。受儒家思想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能留个全尸,那是最大的体面。 最好的“恩赐”,是皇帝赐你死,给你三尺白绫,或者一瓶毒酒,这叫“体面死”。 其次是绞刑,好歹留个全尸。 斩首,已经是下下策了。比斩首更惨的,那就是“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 既然横竖都是一刀,那所有犯人,包括他们的家属,就只有一个念想:求个痛快。 刽子手,那是个技术活。一个经验老到的刽子手,手起刀落,脖子一凉,人还没感觉到疼,脑袋就掉了。 可你要是挣扎呢?你一动,刽子手刀砍偏了。没砍断,卡在脖子上了,或者砍在肩膀上了,你得受第二刀,第三刀…… 你敢在法场上乱动,监斩官当场就有权改判。他一看你这么不老实,“此等顽劣之徒,不足以斩首泄愤!来人,改凌迟!” 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俞鸿图的官员,因为科场舞弊被判了“腰斩”。他家里人估计是没“打点”刽子手。结果行刑那天,刽子手故意把刀往“下三路”砍。 人被砍成两截,上半身还活着。据说俞鸿图疼得在地上打滚,用手指头蘸着自己的血,在地上连写了七个“惨”字,才活活疼死。 犯人和家属,不但不敢得罪刽子手,行刑前还得“塞红包”,就是为了求人家下手麻利点,给自己留最后一点尊严,少受点罪。 最后,还有一个最深层,也最可悲的原因,叫“服从惯性”。 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底色是啥?是儒家思想。 这套思想,强调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它就像空气一样,从你一出生,就渗透到你的骨子里。 “王法”古代,那就是天。代表皇权的监斩官、那张黄灿灿的圣旨、周围荷枪实弹的士兵……这一切都在告诉你:你,必须服从。 反抗?那个念头,在你的文化心理上,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当一个犯人被押上法场,即便他心里有一万个不甘,但在那个象征着绝对权威的场景面前,他长期被规训的身体和思想,会下意识地做出那个“唯一正确”的姿态——跪下。 他不是跪给刽子手,他是跪给他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整个权力秩序和伦理纲常。 现在明白了吗? 当一个古代死刑犯,在法场上乖乖跪下时,他不是“怂”,也不是“傻”。 那是一种,被沉重刑具压垮了身体,被公开羞辱摧毁了尊严,被株连酷刑绑架了亲情,被死亡恐惧支配了灵魂,最后,被一生的服从惯性彻底锁死的,一个“完美”的绝望闭环。

0 阅读:86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