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非洲努尔族:为了延续后代,女人也可以“娶妻” 努尔族有多古老?这么说吧,他们活跃在尼罗河畔的时候,咱们这儿差不多是尧舜禹的时代。五千年来,这片土地上风云变幻,努尔人始终在那儿,现在人口也有个四十来万。 他们是怎么扛住时间洗礼的?靠的是两样东西:牛,和规矩。 先说牛。努尔人是铁杆的游牧民族,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叫“安科拉”的大长角牛。这牛对他们来说,是财产、是食物、是货币,甚至是信仰图腾。 他们的“轴”,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公元6世纪,阿拉伯商人席卷非洲。别的部落很快就被同化了,要么信了教,要么开始用阿拉伯人的玩意儿。但努尔人这儿,阿拉伯商人傻眼了。 努尔人:“想买东西?可以。拿牛来换。” 商人:“我们没牛,有香料、有布匹……” 努尔人:“不要。我们只卖牛,也只买牛。” 阿拉伯人愣是没打开这个市场。几百年后,英国人来了,开始殖民苏丹。面对这帮“日不落帝国”的殖民者,努尔人更绝:我们不理你。英国人想搞啥文化渗透、经济控制,努尔人就自顾自地放牛、祭祀、过自己的日子。 为啥?因为他们的世界是个闭环。有牛,就能活。外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极致的“宅”,让他们像钉子一样,牢牢扎在自己的文化里,五千年没被拔走。 但也因为这样,他们的生活极其原始,风险极高。 努尔人的生活环境有多恶劣?热带草原,疾病、猛兽、部落冲突。他们那儿,男人活不长是常态。今天出去打个猎,明天参与个部落冲突,可能就回不来了。 人死得这么快,香火咋办? 为了“冲量”,他们定了个规矩:男孩15岁、女孩10岁,就得结婚。你没看错,10岁,放咱们这儿才刚上小学。 可问题是,10岁的女孩身体根本没发育好,强行生育,大人小孩的死亡率都高得吓人。 一边是男人不断死于非命,另一边是新生儿存活率低。这“开源”和“节流”双双告急,家族血脉说断就断。 怎么办? 努尔人的老祖宗想出了第一个“绝招”:如果一个男人死了,没留下后代,他的弟弟必须娶寡嫂为妻。 最关键的操作来了:弟弟和寡嫂生下的孩子,在法律上、在名义上,管那个死去的哥哥叫“父亲”!这个孩子,继承的是那个已故大伯的全部财产。至于生他的亲爹,他只能管叫“叔叔”。 看明白了吗?努尔族在乎的,是那个“户主”的名字有没有人继承。至于这孩子是谁的血,不重要。只要“张三”家有后了,哪怕这孩子其实是“张四”生的,也算“张三”家香火延续了。 血缘可以借,但“姓氏”和“财产”必须传承。 好,问题又来了。万一,这家人更惨,兄弟俩都死了呢?或者,这个家族就剩下一个女人,她还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生育呢? 这不就死局了吗?家族的姓氏、财产马上就要“充公”或者被外人吞并了。 这时候,努尔族最震撼的规矩就登场了——“女娶妻”。 如果一个女人是寡妇、或者离异、或者不能生育,又或者她是一个家族的最后幸存者,她就可以在族长的见证下,扮演“丈夫”的角色,去“娶”一个能生育的年轻女子。 这场婚礼办得极其隆重,全族都会来庆祝。这个“娶妻”的女人,会被称为“女新郎”。 婚礼办完了,大家该吃吃该喝喝。接下来是最核心的“生子”环节。 “女新郎”毕竟是女性,没法让“妻子”怀孕。于是,族长会当场指定一个合适的男子,让他来承担“生物学父亲”的责任。 这个男人会和“妻子”同房,直到生下孩子为止——最好是生个儿子。孩子一生下来,这个男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他得立刻退出这个家庭,以后不许再有瓜葛。 那么,这个孩子管谁叫爹? 答案是:他管那个“女新郎”叫“父亲”。 这个孩子将冠上“女新郎”家族的姓氏,名正言顺地继承这个家族所有的牛和财产。 从社会意义上,这个“女新郎”,就是这个家的“男主人”。 当然,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当她成为“父亲”的那一刻,她就不再被当做普通女人了。她必须承担起一个男人所有的责任:她要像男人一样去打猎,要管理牛群,甚至要在部落冲突时,拿起长矛上战场去搏命。 她在这个家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像《大宅门》里的二奶奶白文氏一样,是说一不二的大家长。她的“妻子”和“儿子”都必须绝对服从她。 甚至受后来传入的基督教影响,努尔族的孩子起名会包含父辈的名字,而这个“女新郎”的名字,也会作为“父系长辈”,被写进后代的谱系里。 在一个平均寿命可能只有三四十岁、一个感冒发烧就可能要命、一场野兽袭击就可能灭门的环境里,“活着”是最高法则。 为了让家族这个最小的生存单位“活下去”,他们什么都可以牺牲,什么都可以变通。 咱们现代人纠结的“血缘纯正”,在他们眼里,远不如“家族名字不被抹去”来得重要。因为名字在,牛群就在,家族的灵魂就在。 这种看似“奇葩”的婚姻制度,正是一个古老民族,用五千年的时间,和残酷的大自然,死磕到底的生存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