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开国少将尤太忠视察部队,见一副团长好生眼熟,暗骂一句大事不好,立刻打电话给开国中将吴克华:“怎么那么大的事你也瞒着我?” 吴克华在北京接到电话,一阵沉默后才答:“晓伟不想走捷径。” 电话里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有军人之间对规矩的共识。 吴晓伟,是吴克华的儿子。自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州军区普通连队当指导员,三年干下来,从不讲出身,也不借父亲的名义开口办事。如今升为副团长,带队演训有条不紊,部队风纪严明,成绩突出。 尤太忠见惯了靠关系调动的例子,这回却有些愣住。他自己从红军少年熬到八路军参谋、东北野战军骨干,塔山阻击战里与吴克华同生共死,彼此间无需多言。他知道,吴克华的脾气和他一样,宁肯让儿子吃苦,也不能坏了军中规矩。 可他仍觉得窝心。这孩子明明有背景,却偏偏选了最难的路走。 多年以前,吴克华在炮兵部队推动火力现代化改革,力主苏式体制本地化,被人讥讽“多管闲事”。但战功摆在那,谁也撼不动他的位置。而尤太忠在昆明军区整顿部队时,面对西南复杂边防,同样立下功劳。两人经历不同,目标一致,部队必须正规化,不靠亲情上位。 回到军区后,尤太忠没有点名批评,也没写任何表扬通报,只是在干部会上说了一句:“有的孩子,能耐像老子,有的不是。” 那一夜,师部饭堂灯未熄,政工干部们议论纷纷。 吴晓伟隔日照旧训练,他站在沙场最前头,带队实弹射击,毫不懈怠。那支部队打出了年内最高命中率,报上去,尤太忠只批了四个字:“按规处理”。 三年后,吴克华病重,写下遗嘱:身后骨灰撒在塔山。他说,那是他最难忘的地方。那里他与尤太忠守过阵地,也见过生死。 1988年8月,骨灰撒在塔山旧址,尤太忠当时已调岗,派代表前去祭奠。 军人世家的分量,不靠回忆堆砌,而靠一代代硬骨头传下来。吴晓伟没请假回北京,在岗位上继续干活,一年后升为团长,依旧守在一线。 对尤太忠来说,这通电话不是争一时情绪,而是再一次确认,老战友没变,子弟兵没变。 而吴晓伟,用行动回答了父辈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