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日再次开战,日本的“暗箭”将让中国防不胜防。日本人擅长隐藏,千万别对日本人放松警惕。 就说海上自卫队的潜艇部队,这可是他们最拿得出手的 “隐身杀器”,数量早就稳稳超过二十艘,而且更新节奏快得惊人,基本保持着一年开建一艘、下水一艘、入役一艘的速度,简直是流水线造 “水下幽灵”。 值得警惕的是他们在静音技术上的钻营,完全是奔着 “海底隐形” 去的。新一代大鲸级潜艇直接放弃了成熟的 AIP 技术,改用 “锂电池 + 高性能柴油机” 的动力组合,水下最大航速能飙到 20 节,潜航时间直逼核潜艇水平。 艇身不仅用了强度极高的 NS120 钢材,能下潜到 500 米深的深海躲猫猫,还裹上了厚厚的吸音瓦,搭配 X 形方向舵和泵喷推进技术,把设备减震基座和浮筏地板这些静音手段全堆上了,潜航时的噪音几乎能融进海底背景音里,想靠声呐锁定确实得拼运气。 而且他们的训练根本不是被动防御,2021 年美日法澳四国在东海搞的 “弧线 21” 演习里,就专门练了反潜和 “夺岛” 科目,日本 “伊势” 号直升机母舰带着驱逐舰在九州以西海域反复演练伏击战术,明摆着是在熟悉东海的伏击圈布设套路。 在2009 年 “马拉巴尔 - 09” 演习,美日印三国直接把反潜演练设在冲绳附近海域,日本海上自卫队跟着美军 “海狼” 级核潜艇练搜潜攻潜,针对性简直写在脸上。 潜艇还只是日本 “暗箭” 拼图的一块,他们在无人装备和网络战上的布局同样藏得很深。 防卫省早就把无人机列为提升战力的七大支柱之一,砸钱的力度相当惊人,到 2027 财年要投够 1 万亿日元,光 2026 财年就申请了超 1000 亿日元采购预算,截至 2025 财年累计投入已经快 4000 亿日元了。 现在已经用上了美制 MQ-9B “海上卫士” 无人机,这东西能连续飞 24 小时,航程 4300 公里,在一万米高空盯着海面动静,实时传影像,415 亿日元砸下去买的就是全天候监控能力。 还盯上了土耳其 TB2 无人机,这货在纳卡冲突和俄乌战争里都实战过,既能侦察又能打靶,单价才 500 万美元,比 MQ-9B 便宜十几倍,打算装在军舰上搞立体监控。 网络防御更是早就融入了联合演习,2025 年 9 月的 “自由之刃 - 25” 军演里,美日韩三国直接把网络防御列为核心科目,日本派了 700 名自卫队员带着 “日向” 号驱逐舰参演,明着是练协同,实则是在磨合跨域联合作战的路子。 但日本这些算计,终究还是漏算了中国海军的全域控制野心。中国的应对从来不是在东海家门口摆防线,而是直接把防御圈往外推。 辽宁舰航母编队在 “联合利剑 - 2024B” 演习里直接开到台岛以东,等于把反潜屏障架到了西太平洋,航母带的反潜直升机和护航舰艇能织出大范围预警网。 还有055 型驱逐舰这种 “反潜利器”,搭配高新 6 号反潜巡逻机,形成了远中近三层反潜网。高新 6 号一次能带 100 多枚声呐浮标,巡逻半径覆盖整个东海,就算日本潜艇藏得再深,只要露出一点痕迹就可能被盯上。 日本潜艇想突进来搞突袭,得先闯过航母战斗群的外层警戒圈,再躲过驱逐舰的中层拦截,最后还要应付反潜机的低空搜索,这层层关卡走下来,跟闯龙潭虎穴没区别。 日本防卫预算连年涨,装备更新不停歇,但本质上还是在美日同盟的框架里当 “马前卒”。 2025 年 “自由之刃 - 25” 演习里美军航母都缺席了,只派了 “蓝岭” 号指挥舰撑场面,说白了就是让日本冲在前面试探。 而中国海军的发展早就跳出了 “区域对抗” 的局限,航母编队往西太平洋常态化部署,水下有核潜艇巡航,天上有预警机和无人机监控,这种全域控制能力,刚好戳中了日本 “暗箭” 依赖隐蔽性的软肋。 那些看似唬人的静音潜艇、察打无人机,在全方位的防控网面前,想发挥作用的难度确实不是一般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