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行为其实比欧洲对俄罗斯的做法还要严重! 欧洲冻结俄罗斯的资产,目前也只是敢动用冻结资产的收益,从不敢直接动用本金。但是荷兰这次却是直接劫夺了我们中企100%的全资子公司。 2025年9月底的一纸政令,荷兰政府做了一个极其激进的决定,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实体的资产,并暂停中方掌控权。 看似一场普通的行政干预,实则是对中企合法权益的直接剥夺,相比之下,欧洲冻结俄罗斯资产时还保持“只动利息不碰本金”的谨慎。 荷兰这次干脆一口吞了我们中企全资拥有的公司,这不是管制,更像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经济劫掠。 这家被“夺走”的公司不是无名小厂,而是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龙头企业,安世半导体。 2019年闻泰科技以332亿元人民币完成收购,过程合规透明,当时甚至得到了荷兰政府的明确批准。 但就在企业经营日渐向好、为荷兰贡献超过1.3亿欧元税收、雇佣超三千名员工的当下,荷兰突然翻脸,强行接管,这一操作无异于“卸磨杀驴”。 这起事件的导火索并非源自安世本身的运营问题,而是地缘政治的火苗再度引燃了商业场域。 2024年末,美国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并在2025年9月推出“穿透规则”,只要中方持股超50%,就列入限制范围。 这使得像安世半导体这样的中资子公司也被纳入了美国制裁的靶心。 荷兰政府的反应可以说相当配合。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命令,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范围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业务调整权力,整整一年。 紧接着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在10月7日宣布暂停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并将所有关键股份交由第三方托管。 更荒唐的是荷兰总部甚至试图切断中国区的系统权限,并中止中国员工的薪资发放。 面对这种“吃干抹净还翻脸”的操作,中方并未沉默,安世中国区迅速发表声明,明确表示不接受总部指令,强调中国区将保持独立运营。 中国商务部在10月对安世实施出口管制,限制关键芯片产品出口,并在10月21日通过部长王文涛与荷方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敦促其纠正错误决定。 企业方面,闻泰科技已正式启动法律程序,并通过外交渠道施压,要求荷兰撤销这一失衡的干预行为。 在这场博弈中,中方不仅强调法律正义,也开始用产业手段加以反制,中国升级稀土出口管制,影响荷兰本土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供应链,精准点穴。 这场风波还没平息,连锁反应已经浮出水面。安世是欧洲汽车产业芯片供应的重要一环,一旦供应链断裂,宝马、大众等整车企业将面临停产风险。 与此同时安世内部三位外籍高管选择站在荷兰政府一边,形成中外高层对立,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管理的混乱局势。 更让人玩味的是荷兰表现出的“法律灵活性”,他们动用的是一部70多年前为二战时期物资调配而设立的《商品供应法》,这部几乎尘封的法规,如今却被当成打击中企的工具。 以“国家安全”为幌子,行经济掠夺之实,这种做法已经突破了商业规则的底线。 从国际角度看,这次行动不仅对中企构成威胁,也让其他在欧投资的外资企业感到不安。 毕竟,如果今天能以安全名义没收中企资产,明天是否也能用别的理由动其他国家企业的资本?荷兰此举已严重损害其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公信力。 荷兰政府内部对这场操作的可持续性也有所动摇,随着中国对芯片出口设限,安世半导体70%的封装产能都在东莞,荷兰总部的控制能力正在被快速削弱。 供需矛盾叠加企业内部失控,荷兰经济大臣已释放出寻求会晤协商的信号,希望中方解除出口管制。 安世中国区也开始调整策略,恢复供应的同时转向人民币结算,逐步摆脱美元体系束缚,这种应对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回应,更可能成为全球供应链“去美元化”的样板案例。 这场博弈的背后,美国的影子始终如影随形,法庭文件显示早在今年6月,美国官员就曾向荷兰方面施压,要求撤换安世的中方高管。 荷兰之所以如此“配合”,原因并不复杂,这几年其外交政策基本处于美欧之间摇摆状态,时而示好中国,时而紧跟美国,战略稳定性明显不足。 如今,中企在全球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单一的市场准入问题,而是制度性的不确定风险。 荷兰这次的行为不仅挑战了中国企业的法律边界,也动摇了全球商业社会对产权的基本信任。 如果这一先例不被纠正,将可能被其他国家模仿,形成更大范围的“合法劫掠”。 这也给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全球化不是单向车道,资本走出去的同时,必须有能力收得回来。 靠协议、靠审批远远不够,还得靠实力、靠产业链的不可替代性来筑牢安全防线。 而荷兰政府是否能及时认识错误、恢复契约精神,将直接决定中荷未来的经贸走向。 信息来源:《安世半导体,最新消息!中方同意荷兰派员来华磋商的请求》——证券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