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赵九章,在宿舍中吞下几十粒安眠药,静静的躺在床上离去了,在中国卫星的功臣名单中,他排在第一位,比钱学森排名更高! 2024 年中国航天博物馆,年轻工程师小林指尖抚过展柜里的计算尺。 尺身斑驳处刻满细小数字,讲解员说:“这是赵九章算卫星轨道时用的,参数全是他手刻上去的。” 小林突然想起课本里的话:中国第一颗卫星的每一步,都浸着他的心血。 1930 年上海交易所,19 岁的赵九章躲在货仓里,借着缝隙光看物理书。 老板娘发现后罚他不准吃晚饭,他却把公式剪下来塞进口袋,卸货间隙就掏出来看。 半年时间,他啃完一本大学物理教材,还写下满满两本笔记,字里行间全是求知的迫切。 后来他考上清华大学,师从物理名家,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他说:“想靠知识让国家变强。” 这段求学经历,也为他后来攻克科研难关,埋下了坚韧的种子。 1959 年北京郊区试验场,赵九章蹲在地上,盯着探空火箭残骸记录数据。 当时国家没经验,他带着团队从火箭燃料配比开始试,每次爆炸都要顶着危险找原因。 有次燃料泄漏,他冲上去堵住缺口,手被灼伤也没退,只说:“数据不能丢。” 短短一年,他们完成 20 多次试验,摸清了火箭飞行规律,为卫星上天打下基础。 这些探空火箭的技术积累,成了后来长征火箭的重要参考。 1962 年北京科研院所,赵九章把同事叫到办公室,铺开卫星温控系统草图。 “太空温差大,仪器会冻坏,得用多层隔热材料。” 他指着图上的标注,眼里满是坚定。 那时没有现成技术,他带着人反复试验,从丝绸到金属箔,试了几十种材料。 最终研发出的温控系统,让东方红一号在太空能稳定工作,这项技术后来沿用到多颗卫星上。 他常说:“卫星的每个零件,都得经得起太空的考验。” 1965 年 “651 任务组” 办公室,赵九章熬夜整理卫星轨道计算手册。 没有计算机,他就带着团队用算盘算,一个数据要反复核对十几遍,生怕出错。 手册完成后,他在扉页写道:“轨道是卫星的路,算准了才能走对方向。” 这本手册后来成了卫星团队的 “圣经”,东方红一号的轨道参数,全靠它精准敲定。 连国外专家后来都惊叹:“没有先进设备,能算出这么精确的轨道,太不可思议。” 1966 年卫星设计院,赵九章拿着经费申请单,在各个部门间奔波。 那会儿经费紧张,他为了买一个关键零件,反复打报告说明用途,甚至自掏腰包垫付。 有人劝他:“别这么较真,差不多就行。” 他却摇头:“卫星是国家大事,差一点都不行。” 在他的努力下,团队不仅解决了经费难题,还建立起规范的零件采购流程。 这为后来 5000 多人的科研队伍高效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 1968 年,他一心扑在卫星事业上,却无端遭遇质疑与批判,连正常科研工作都难以开展。 这位始终以国家为重的科学家,看着未竟的卫星事业,内心满是焦灼与痛苦。 9 月,他把整理好的卫星技术资料,郑重交给同事老陈:“这些都是心血,一定要把卫星送上天。” 老陈后来回忆,那天赵九章眼神疲惫却坚定,详细交代了卫星调试的每一个细小参数。 1968 年 10 月 26 日,赵九章在宿舍里,最后摩挲了一遍桌上的卫星草图。 他将多年积累的科研笔记整齐叠好,放在枕头边,随后吞下几十粒安眠药,静静躺在床上。 这位 61 岁的卫星工程奠基人,在无尽的遗憾中离开了 —— 他终究没能等到卫星升空的那天。 同事发现时,桌上还摊着未写完的技术方案,笔尖停在 “东方红乐曲播放调试” 那一页。 他的离去,成了中国航天事业永远的痛,也让无数科研人员更加坚定要完成他的遗愿。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升空当晚,老陈捧着赵九章的资料哭了。 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大地,而这份功绩的背后,是他未竟的心愿。 后来有人统计,赵九章在卫星工程中的贡献,涵盖了预研、方案、团队建设等方方面面。 从提出中国要搞卫星,到确定卫星技术参数,再到组建科研队伍,每一步都离不开他。 如今,赵九章的名字被刻在中国航天功勋墙上,与钱学森等科学家并列。 他当年研发的温控、轨道计算技术,仍在影响着新一代卫星的设计。 航天博物馆里,他的笔记本、计算尺前,总有参观者驻足,听着他的故事眼眶发红。 越来越多的年轻航天人,把他当作榜样,在科研路上传承着他的坚韧与担当。 这位中国卫星事业的奠基人,虽未见证卫星上天,却以另一种方式,永远活在中国航天的征途里。 主要信源:(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载梦“东方红”!纪念“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