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40师参谋长黎原因为打仗太厉害,资历却不够,军长为了提拔他,接连调

海边观潮客 2025-10-31 21:55:12

1951年,140师参谋长黎原因为打仗太厉害,资历却不够,军长为了提拔他,接连调走3任师长,不久,黎原就在朝鲜大放异彩! 黎原从小在河南息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出生,他读了中学后就想着报国,1934年直接考进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那时候黄埔军校正热火朝天。他在那儿学了三年现代军事,接触了不少进步思想,读了些马列书籍,脑子渐渐开窍。1937年毕业,正赶上抗日战争爆发,他就跟着国民党八十七师上了淞沪战场。那场仗打得惨烈,他第一次上阵就表现不错,胆子大,枪法准,帮着击退了日军好几次进攻。可国民党那边腐败成风,仗打得一塌糊涂,他看不下去,1938年干脆通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投奔延安,加入了八路军,没多久还入了党。 这事儿听着像传奇,可背后藏着部队用人的大智慧。军长看准了黎原是块打仗的料,可他那会儿才三十出头,在140师资历最浅。要让他当师长,上头肯定不批。军长干脆连调三位师长去学习,硬是把位置空出来。第四次打报告时,终于批了黎原当副师长主持工作。 黎原确实没让军长失望。朝鲜战场上他指挥的临津江防御战打得漂亮极了。美军以为几天就能突破的防线,硬是被他守了半个多月。他搞的那套“弹性防御”,阵地丢了当晚必须夺回来,让美军吃尽苦头。最绝的是他让部队在阵地前埋设各种自制炸弹,汽油桶改装的“飞雷”一炸一片。 这位从国民党部队投诚过来的将领,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比很多老红军还亮眼。他带的部队纪律严明,打仗灵活,五次战役都立下大功。1955年授衔时,他直接从副师长破格晋升大校,后来还当了军长。 这段往事让人琢磨,军队用人到底该看重什么。论资排辈确实稳妥,可打仗不是请客吃饭,关键时刻就得让能打的上。黎原的例子证明,真正的军事人才往往不拘一格。军长敢连续调走三位师长,这份魄力比黎原的战功更可贵。 现在回头看,黎原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个人能力,更在于那个敢破格用人的环境。军队需要规矩,但绝不能让规矩捆住手脚。战场上最宝贵的不是资历章上有几颗星,而是能不能打胜仗。这个道理,放在今天照样适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海边观潮客

海边观潮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