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给他儿子讲“鸡兔同笼”,讲了一遍,儿子没懂。老爷子心里咯噔一下,立马就明白了:这孩子,天赋没随我。然后呢?然后就接受了。这事儿就过去了。 咱们普通人当爹妈的,谁没经历过这种崩溃? 自己熬到半夜改方案、加班到胃疼,咬着牙给孩子报补习班,结果孩子一考试,还是不及格。 气得摔本子、骂孩子“笨”,可骂完又心疼得偷偷抹眼泪。 其实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孩子。想想咱们自己小时候,不也有怎么都学不会的功课?数学题解不出来,课文背不下来,急得直挠头。现在倒好,当了父母就忘了当年的窘迫。非要孩子样样都行,门门功课拿第一。杨振宁这样的大学者都能想通,咱们普通人怎么就转不过这个弯呢? 隔壁老王家儿子数学总不及格,可画画特别棒,去年还拿了市里一等奖。楼下李姐家闺女英语不行,却是游泳队的苗子。每个孩子总有自己的闪光点,就像花园里的花,有的春天开,有的秋天开,不能要求玫瑰和向日葵同一个季节绽放。 咱们这代人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害苦了。自己拼命往前跑,还要拖着孩子一起跑。累得气喘吁吁,反而忘了问孩子想往哪个方向跑。杨振宁的智慧就在于,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手。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当科学家,社会需要厨师、需要园丁、需要修理工,行行都能出状元。 看着孩子睡熟的小脸,突然觉得咱们是不是太贪心了?健康、快乐、善良,这些最宝贵的品质反而被抛在脑后。杨振宁接受儿子的普通,这份坦然比他的诺贝尔奖更值得敬佩。当父母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学会欣赏一棵不会开花的树——它的价值不在花,在挺拔的枝干,在茂密的绿荫。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