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国军少校被俘,押送到连部,连长正要问话,他却先说:“同志,你级别低,不用多问。上报首长,我代号902!” 2019 年革命纪念馆展柜里,一枚刻着 “902” 的铜质徽章静静陈列。 旁边泛黄的烟盒纸上,敌军部署坐标仍清晰可辨 —— 这是赵炜的 “功勋见证”。 这位隐秘战线英雄的故事,要从 1947 年太子河畔的相遇说起。 1947 年深秋,解放军连部里,赵炜报出 “902” 代号时,连长李建国猛地站直身体。 “你说什么?代号 902?” 他攥紧腰间的枪,立刻让人看好赵炜。 赵炜平静补充:“我有紧急情报要直接上报辽东军区肖劲光司令员。” 李建国不敢耽搁,让通讯员火速发报,详细说明 “国军少校自曝 902 代号”。 等待回复的两小时里,赵炜坐在角落,目光落在连部墙上的作战地图。 他突然起身指出:“这里,黑石寨有敌军一个加强营,你们要当心。” 李建国一愣 —— 这处布防连团部都没掌握,更印证了他身份不一般。 终于,军区回电:“立即护送 902 同志来司令部,全程严密保护。” 出发前,赵炜从内衣口袋摸出张叠得整齐的纸片,递给李建国。 “这是敌军下一步围剿计划,你们快传出去,能减少伤亡。” 纸片上的字迹娟秀却有力,标注着敌军三个团的集结时间和路线。 李建国后来才知道,这份情报帮周边游击队成功转移了群众。 1946 年沈阳,东北保安司令部的灯光常亮到深夜。 赵炜坐在杜聿明办公室斜对面,借处理文件之机记录关键信息。 他用黄埔军校学的测绘知识,将作战地图数据转化为易懂坐标。 有次发现敌军计划偷袭南满根据地,连夜把情报塞进茶馆暗格。 这份情报让联军提前转移物资,避免上千名战士陷入重围。 跑堂老周每次接过带情报的钞票,都能摸到赵炜指尖的薄茧。 那是长期握笔记录、反复修改情报留下的印记。 1947 年 1 月,赵炜察觉敌军要增兵临江,却找不到传递机会。 他冒险把情报写在火柴盒内侧,混在给未婚妻的年货里送出。 正是这份情报,帮联军制定 “四保临江” 战术,粉碎敌军攻势。 兰山峡谷战役前,赵炜盯着电讯科的发报机,手心攥出冷汗。 他知道,篡改第 13 军的进兵指令,一旦暴露就是死路一条。 但为了联军能打胜仗,他还是把 “缓行侦察” 改成 “全速推进”。 战役打响后,他在司令部监听敌军电台,记下 89 师求援频率。 这份频率数据传到联军指挥部,帮通讯兵精准干扰敌军联络。 北平述职遇危机那晚,赵炜攥着发烫的电话,脑子飞速运转。 他知道朱建国暴露后,自己的情报网可能被连根拔起。 逃亡路上,他没忘把最新的敌军粮草补给点信息记在衣角。 即便混在逃难人群中,也总找机会观察沿途敌军布防,补充情报。 这份 “逃亡情报” 后来帮联军截断敌军粮道,迫使两个团投降。 抵达辽东军区司令部时,肖劲光司令员已在门口等候。 他紧握着赵炜的手:“902 同志,你送来的情报,抵得上十万精兵!”这话不是夸张 —— 因他提供的机场布防图,联军炸毁敌军 3 架轰炸机; 靠他标注的弹药库位置,一次突袭就缴获 2000 多发炮弹,成了辽沈战役补给。 新中国成立后,赵炜仍坚守情报战线,培养 17 名专业情报人员。 他编写的《情报传递安全手册》,成了新手培训的核心教材。 1955 年授衔时,他看着将军肩章,笑着摇头:“我的贡献在暗处。” 此后几十年,他默默整理潜伏时期的资料,为党史研究提供依据。 离休后,赵炜带着 “902” 徽章奔走各地,教年轻人识别情报密码。 有次学校演讲,他拿出烟盒纸情报:“这就是我的‘武器’。” 2019 年他离世后,徽章被送进纪念馆,每年都有老兵来此敬礼。 烟盒纸上的字迹虽淡,赵炜的贡献却永远刻在历史里 ——真正的英雄,哪怕隐姓埋名,光芒也不会褪色。 主要信源:(CSE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知识科普 | 赵炜:神秘的“902”情报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