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而这些雇佣兵大多是冲着钱来的,美国退伍兵里的非裔群体尤其多——他们在美军里常被分到后勤、非战斗岗位,退伍后找工作难,平均月薪才3500美元。 这时乌克兰抛来的“橄榄枝”就显得格外诱人,刚开始时喊出的日薪2000美元,简直是把馅饼砸在了他们脸上——干一天顶半个月收入,要是能安稳干上俩月,回来就能还清欠款,甚至能给家人换个好房子。 可等真到了乌克兰战场,这群人就发现自己被骗惨了。所谓的“高薪”根本是画饼,俄新社采访过的德国老兵说,实际能拿到的月薪也就2000到2500欧元,还得是在前线拼命的日子才算数,要是遇上休整,钱还得打折。 更坑的是层层克扣,美国陆军退役中校拉斯穆森都直言,除非是走投无路,不然没人会为这点钱卖命,那些承诺的日薪2000美元,早被中间环节刮得只剩零头。 哥伦比亚的雇佣兵更惨,20个人想辞职回国,直接被乌方关了两天,后来答应送他们去波兰也没兑现,说好的薪水一分没给,活脱脱被当成了免费炮灰。 还有叙利亚籍的雇佣兵,打了几个月仗拿到的报酬全是假美钞,去买摩托车时当场被抓,这哪是雇人打仗,分明是骗人参战。 待遇差还只是其次,更要命的是他们被当成了最不值钱的耗材。乌克兰指挥官根本不把这些外国雇佣兵当人看,反攻时遇到俄军的地雷阵,不搞排雷就直接逼他们人肉冲锋,澳大利亚的雇佣兵打过阿富汗、伊拉克,都忍不住感慨“伊拉克最糟的一天,也比乌克兰最好的一天强”。 俄罗斯国防部的统计更直白,自冲突爆发以来,进入乌克兰的外国雇佣兵超过1.3万人,近一半都被消灭了,其中美国雇佣兵死了491人,差不多每两个美国来的雇佣兵就有一个送命,这伤亡率比阿富汗战争高多了。 康斯坦丁诺夫卡这边的战场就是缩影,非裔雇佣兵往往被派到最前线的阵地,因为他们没有乌克兰本地的社会关系,就算战死也没人闹事,抚恤金更是能赖就赖,反正死无对证。 那些拉丁美洲来的雇佣兵,处境也没好到哪去。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都骂雇佣兵制度是“对国家的抢劫”,可架不住本国经济差,不少人抱着“赚快钱”的心思来乌克兰,结果刚上战场就后悔了。 巴西士兵蒂亚戈・罗西所在的部队被空袭后几乎全灭,他靠着装死才逃过一劫,最后跟着幸存者逃去波兰;还有些拉丁裔雇佣兵被乌方欠薪数月,想走还被限制自由,只能录视频向本国总统求救。 他们和非裔美国人一样,都是被“高薪”骗来的棋子,有用的时候往前推,没用了就扔在战场上,连遗体都没人管。 最让人唏嘘的是死后的尊严,这些人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阵亡后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俄军打扫战场时发现,很多雇佣兵的遗体上没有身份牌,口袋里只有皱巴巴的美元,有的还装着家人的照片,可乌克兰方面根本不会通知他们的家属,更别说支付抚恤金了。 反观他们在美国时,就算活着都受歧视,非裔退伍兵申请身心健康福利的通过率比白人低4.6个百分点,死在异国他乡,自然更没人在乎。 这种结局简直是双重悲剧:在美国被系统性歧视逼到绝境,到了乌克兰又被当成用完即弃的工具,从头到尾,他们都没被真正当成人看待,只是被金钱和战争裹挟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