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

兰亭说事 2025-10-29 14:54:51

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远东的基本盘大得惊人,617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占了俄罗斯快三分之一还多,可人口才600多万,还不如咱们一个地级市多,每平方公里连1.2个人都不到,而且每年还在往外跑,2024年一年就少了3万多人。 普京2016年搞的“远东1公顷土地”政策,本想靠免费送地拉人,结果折腾半天也就12万人申请,真正留下来干事的才4万多,这点人连维护现有基础设施都费劲,更别提开发新资源了。 资金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俄罗斯不是没花钱,2023年专门砸了10万亿卢布搞远东基建,还号称投资增长23%达到5370亿卢布,但钱基本都砸进了资源开采的“老路子”,基础设施和人口留存一分没见改善。滨海边疆区的预算里,21.3%都靠中央补贴,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一来,补贴直接砍半,原本规划的学校、公路全成了泡影。 技术短板让资源成了“看得到吃不着”的摆设。远东的土地多是碎石子,想种土豆都得先搬石头,前广告职员安德烈转型农场主,最后只能放弃种地改养越南大肚猪,香菇种植技术还得靠网上自学。 农业只能种点耐寒作物,渔业、林业有潜力却没技术升级,连最基础的农产品加工都搞不起来。 基建落后则把“困局”焊得死死的。远东的交通全靠苏联遗留的老底子,跨境铁路口岸2024年货运量虽涨了23.8%,但格罗杰科沃—绥芬河这些口岸的铁路线早就超负荷,国内的路更是惨不忍睹,蜂场主家到市区160公里,山路能走大半天。 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太平洋舰队基地,连像样的港口物流设施都没有,资源挖出来运到中国,比从中东运过来还慢,成本直接翻三倍,就算有再多金矿、天然气,也只能烂在地里。 而中国刚好能对上远东的“胃口”,中国早就是远东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占当地外资总额的90%以上,2023年东方经济论坛上一出手就签了1600亿美元的79个项目,比日本那144亿全砸天然气、韩国只搞汽车组装的“小打小闹”实在多了。截至2023年底,中资参与的49个项目总投资近90亿美元,实打实砸进了基建和产业升级里。 资源需求更是刚需。中国2023年从俄罗斯买了8600万吨石油,占总进口的36%,远东的天然气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供应直接翻倍,刚好能减少对中东的依赖。 2024年经跨境铁路口岸运到中国的煤炭就有1190万吨,铁矿石540万吨,进口集装箱还暴涨6倍,这些资源直接能转化成中国工厂的原材料,根本不愁销路。 黑瞎子岛的蔓越莓项目就是例子,中国企业带着技术把湿地变宝地,年产值超7000万美元,还带动上千人就业,当地工人日工资比俄欧洲部分还高。 技术输出更是“对症下药”。远东的高寒、高落差环境,中国企业早就有经验,远东电缆在西藏苏洼龙水电站搞出的耐低温电缆,能在-40℃到70℃稳定运行,高落差悬链专利技术连老挝、巴基斯坦的水电站都在用,刚好能解决远东资源运输和电力供应的难题。 说到底,俄高官的提议就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远东的困境早成了死循环:没人挖资源,没基建运资源,没资金搞基建,没技术提效率,而俄罗斯自己根本破不了这个局。西方制裁后,欧洲市场丢了,中央补贴砍了,“向东看”从口号变成了唯一出路。 中国既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又有消化资源的市场,还有搞定极端环境的技术,缺的只是更稳定的合作预期。 这提议本质上是场“双赢赌局”:俄罗斯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诚意,换中国帮着盘活远东的“金饭碗”;中国则用投入换资源保障和新市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