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让中美人工智能之争,最终转为能源之争。然而,作为曾经

桉闻通史 2025-10-29 12:09:02

AI算力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让中美人工智能之争,最终转为能源之争。然而,作为曾经的核电第一大国,美国的AI厂商却在遭遇,电力危机。   美国能源部警告称,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已占全国总用电量的4%以上,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6%,相当于3000万个家庭的年用电量,电力缺口眼看着越来越大!可政府和企业间,却是互相扯皮,至今都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民用核电方案。   最讽刺的是,美国当年可是靠核电起家的"能源老大哥"。上世纪70年代,全美一年就能建十几座核电站,巅峰时期核电占比飙到22%,那会儿苏联都得跟着学技术。   可1979年三里岛事故一发生,整个国家直接患上"核电PTSD",环保组织上街抗议,国会立马冻结新项目审批,这一停就是四十年。   现在美国运行的93座核电站,一半以上都超过了40年寿命,去年俄亥俄州的佩里核电站就因为管道老化被迫停机检修,一停就是三个月,周边数据中心只能靠柴油发电机应急,光油费就烧了上千万美元。   想建新电站?比登天还难。2013年乔治亚州搞了两个AP1000机组,本来计划2016年投产,结果因为设计缺陷、供应商扯皮,硬生生拖到2023年才发电,预算从140亿美元飙到340亿美元。   更离谱的是政府和企业的扯皮大戏,能源部2022年就喊着要搞"先进核电计划",结果环保派骂"核废料没处放",州政府怕担责任,企业嫌投资太大,折腾两年连个像样的方案都没出。   去年英特尔想在俄亥俄建芯片厂配套核电站,申请文件堆了一米高,至今还在联邦能源署的抽屉里积灰。   这边美国急得跳脚,中国的核电项目早就按捺不住了。福建福清核电站里,"华龙一号"机组稳稳当当运行了三年,单台机组一年发电量能供1000万人用,够支撑十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满负荷运转。   更绝的是海南昌江的"玲龙一号",全球首个陆上商用小型堆,专门给数据中心量身定做,占地面积比足球场还小,发电效率却是传统火电的三倍,去年刚并网就接到了阿里云的订单,直接把算力中心建在了反应堆旁边。   别以为这是突然爆发,背后全是几十年的硬功夫。上世纪80年代我们从法国引进技术,搞出"秦山一号",当时美国专家还嘲讽"中国造不出自主核电"。结果三十年过去,"华龙一号"的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连燃料组件都是自己造的,安全性更是扛打。   能抵御9级地震、大型飞机撞击,比美国现在的主力机型安全标准,高了两个等级。2024年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华龙一号"机组遭遇强台风,设备稳如泰山,反观美国同类型机组当年在飓风里直接停机,高下立判。   现在全球在建的53台核电机组里,中国占了21台,几乎是美国的十倍。广东陆丰、浙江三澳的新项目一片火热,连沙特都找上门来,要建四座"华龙一号"。   更关键的是我们踩准了AI的节奏,去年出台的"东数西算"规划里,明确要求西部数据中心优先对接核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已经接上了附近的核电站,电费比美国便宜一半还多,难怪微软都要把部分算力业务迁过来。   美国不是没看到差距,去年国会总算通过了《先进核能税收减免法案》,想给企业发补贴,可钱拨下来又被卡住了——共和党嫌给得太多,民主党怕环保组织闹事,最后到手的资金连计划的三成都不到。   反观中国,"十四五"规划里直接给核电单列了4000亿投资,从审批到投产一路绿灯,福建宁德的核电站从开工到发电只用了五年,比美国快了整整一倍。   最打脸的是能源署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要突破1.2亿千瓦,占比达到8%,刚好能接住AI算力爆发的电力需求;而美国要是还建不成新机组,核电占比会跌到10%以下,数据中心的电力缺口得靠进口天然气填,到时候电费涨起来,英伟达的芯片再强也得输给成本。   其实,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态度问题。美国当年靠核电发家,现在却被意识形态和利益扯皮捆住了手脚,明明握着先进技术,却把牌打得稀烂。中国不一样,知道算力拼到最后是能源,能源拼到根本是实业,一步一个脚印搞技术、建电站,不玩虚的。   现在美国的AI企业急着往加拿大、墨西哥搬数据中心,就因为那边电费便宜,可这终究是权宜之计,没有稳定的本土能源支撑,再牛的AI算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想想也挺唏嘘,美国当年卡中国芯片的脖子,现在反倒被电力卡了自己的脖子。中国没跟它抢芯片产能,而是默默把能源根基打牢了,这波操作算不算"釜底抽薪"?你觉得美国要是真急了,会不会放下身段来学中国的核电模式?

0 阅读:0
桉闻通史

桉闻通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