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剪个头发,怎么花了6万?”这两天,浙江宁波高新区某理发店成了网友口中的“刺客”。2025年10月24日,顾客小张去理发,被理发师以“免费头皮检测”为由,硬生生“套”走了6万元——店员先称他头上有虫卵,必须用880元一支的“特效药水”,30支下去就是2.6万;接着又以“套餐优惠”为名,让他办了张6万元的会员卡,说后续治疗费能从卡里扣。更离谱的是,小张事后发现,所谓的“虫卵”不过是普通头皮屑,药水成本不到百元,而店员推销时压根没提过总价和套餐细则。宁波高新区市监局介入后,确认该店存在未明码标价、虚假宣传、强制消费三项违规,目前店铺已停业整顿,经营者被罚10万元,还得退还全部费用。 一、从“9块9体验”到“6万账单”:理发店的“连环套”有多狠? 这起事件,不过是理发行业“低价引流-高价宰客”套路的冰山一角。记者梳理发现,类似的“理发刺客”早已不是个例:杭州某理发店曾以“37元/个夹子”计价,顾客用了48个夹子后被索要1776元,最后被迫充值3200元办卡;宁波北仑区曾有商家以“充值6万仅3万有记录”为由,逼顾客二次维权;更有程序员小周,被“9块9体验”项目诱导,最终花4.7万元办“蓝铜胜肽”套餐,分24期还款,每月还2488元,直接陷入债务危机。 这些套路的“剧本”几乎一模一样:先用“9块9剪发”“免费检测”吸引顾客进店,再以“头皮问题”“皮肤缺陷”为由,把顾客带到私密空间推销高价项目;接着用“单次价”“套盒价”“会员价”等概念混淆,或声称“药水需整盒购买”,迫使顾客接受天价;最后以“分期付款”“网贷借款”为诱饵,让顾客“先消费,后还款”。更恶心的是,部分店员还会以“不同顾客价格不同”为由,对同一服务收取三倍差价——你以为是“看人下菜碟”,其实是“看谁好欺负”。 二、法律不是“摆设”,但为何“刺客”屡禁不止?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时,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可现实中,多数受害者选择妥协:取证难、维权成本高,商家往往以“口头承诺”“已消费”为由拒绝退款。就像宁波这次事件,市监局虽认定商家欺诈,却仅作出罚款和退费处理,未支持三倍赔偿请求。 更讽刺的是,国家市场总局2023年就发布过《医疗美容行业监管指导意见》,明确生活美容机构不得从事医疗行为、不得虚假宣传疗效。但调查显示,超70%的理发店仍在“夸大效果”“隐瞒价格”,监管部门面临“发现难、取证难、处罚轻”三大难题。有商家甚至直言:“罚10万?我们赚的远不止这个数!” 三、网友炸锅:从愤怒到反思的集体声讨 “这哪是理发?这是抢劫!”“小偷都开始玩‘分期付款’了?”“下次理发是不是得带律师?”事件曝光后,网友的愤怒铺天盖地。有人翻出旧账:“2023年北仑区那起‘充值6万仅3万有记录’事件,商家最后只退了4.5万,这不是纵容犯罪吗?”也有人理性发声:“为什么总有人宁愿偷钱刷流水,也不愿找份正经工作?”“网贷平台的风控是不是该严点?别让‘流水’成了犯罪帮凶。”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理发刺客”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信任。有网友吐槽:“现在去理发店,理发师一开口我就紧张,生怕他又‘检测’出什么‘虫卵’。”当“免费检测”变成“诈骗工具”,当“优惠套餐”变成“消费陷阱”,最终受伤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那些本分经营的理发店。 看到这样的新闻,你还敢相信“免费检测”吗?你觉得对这种“理发刺客”该怎么罚才解气?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毕竟,每一次妥协,都是对下一个受害者的纵容;每一次发声,都是对行业乱象的宣战。下一次理发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价格,真的合理吗?”——因为,你的每一次质疑,都是在守护自己的钱包,更是在守护整个行业的底线。 来源:头条热搜
